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高脂血症与中风:隐形杀手背后的关联

发布日期:2025-05-07

一、认识高脂血定而管里的“油腻危机?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异常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超标。当我们体检报告显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3.4mmol/L,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1.7mmol/L时,就敲响了健康警钟。

 



二、中风概述:突如其亲的脑部灾雄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约占80%,通俗来说就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

2.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约占20%,可以简单理解为脑血管破裂出血。


      然而,无论哪种类型,中风都具有“四高”特点: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




三、高脂血症是如何成为中风的“帮凶”

1. 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器:

LDL-C(“坏胆固醇”)会渗入血管内皮,被氧化后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吸引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和脑动脉的斑块尤其危险。

2. 不稳定的斑块破裂:

当斑块表面纤维帽变薄破裂时,会立即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脑动脉,就会导致缺血性中风。

3. 血液流变学改变:

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更容易形成微血栓,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

4. 促进高血压形成:

血脂异常常与高血压“狼狈为奸”,共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大幅提升中风风险。




四、中风的预警信号与高危人群

1.中风识别口诀(be fast)

·平衡障碍(B,balance)

·短暂性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E,eyes)

·面部口角歪斜(F,face)

·一过性肢体麻木或无力(A,arms)

·短暂性言语不利(S,speech)

出现上面的症状及时拨打120(T,time)



2.高危人群特征

·45岁以上中老年人

·有中风家族史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

·长期吸烟酗酒者

·肥胖(尤其腹型肥胖)人群

·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者



五、防治策略:从血脂管理到全面防护

1.生活方式干预(基石治疗)

饮食调整: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ω-3脂肪酸(深海鱼、坚果)、膳食纤维(燕麦、杂粮、苹果、柑橘类)摄入,严格控制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摄入。
科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常推荐的有氧运动运动有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对于老年人我们推荐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体重管理:BMI控制在18.5-23.9kg/m2,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戒烟限酒:完全戒烟,成人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g。


2. 药物治疗(需专业指导)

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海博麦布等,常与他汀联用。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新型降脂药,用于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
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等,主要降甘油三酯。


3. 定期监测关键指标

血脂四项:每3-6个月复查。
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情况。
脑血管评估:TCD、MRA等(遵医嘱)。




特别提醒

1. 药物不能替代生活方式:即使服用降脂药,健康生活方式仍不可或缺。

2. 综合管理共病: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与中风的关系警示我们:预防中风必须从日常的血脂管理做起。


记住健康公式: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规范用药+定期监测=远离中风。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守护我们的“生命通道”。


参考文献:

[1]编写专家组混合型高脂血症基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年,混合型高脂血症基层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4, 23(09), 907-917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2023级硕士研究生黄柳玲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李丽灵、秦秀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