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皮肤上的“铜钱印”:一文读懂恼人的钱币状湿疹

发布日期:2025-05-21

你是否发现身上突然出现一枚枚“铜钱”状的红斑,瘙痒难忍,甚至渗出液体?这可能是钱币状湿疹在作祟。这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因皮损形如硬币而得名,虽不传染,却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从皮肤科医生的视角,揭开它的真面目。


一、钱币状湿疹的典型表现

皮损特征:

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直径1至10cm,边界清晰如“画圈”。

表面可有丘疹、水疱、渗出或结痂,慢性期皮肤增厚、脱屑。

颜色从鲜红(急性期)逐渐转为暗红或褐色(慢性期)。

伴随症状:

剧烈瘙痒,夜间加重,搔抓后易破溃、感染。

部分患者皮损周围出现“卫星灶”(小片湿疹向外扩散)。

好发部位:

四肢伸侧(如小腿、手背、肘部)、躯干,常对称分布。

病程特点:

慢性反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冬季干燥时易加重。

 












二、病因与诱因:为何偏偏找上你?

钱币状湿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推波助澜”:

皮肤屏障受损:皮肤像一道“城墙”,干燥、过度清洁或化学刺激会破坏屏障,导致水分流失、外界过敏原入侵。

环境因素:寒冷干燥的气候、频繁接触洗涤剂、金属(如镍)或羊毛衣物刺激。

免疫异常:部分患者存在Th2型免疫反应亢进,与特应性皮炎(湿疹)相关。

感染或外伤:皮肤局部破损、蚊虫叮咬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能诱发。

遗传易感性:有湿疹、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家族史者风险较高。



三、诊断与鉴别:别让“假硬币”迷惑你

钱币状湿疹需通过皮肤科医生结合病史和检查确诊,常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体癣(真菌感染):边缘隆起、中央消退,鳞屑镜检可见菌丝。

银屑病(牛皮癣):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出现点状出血。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损形态不规则。

淤积性皮炎:多伴下肢静脉曲张,皮损集中于小腿下段。

提示:切勿自行购买药膏涂抹!激素滥用可能加重病情或掩盖真实病因。



四、治疗策略:分层击破,标本兼治

1. 基础护理:修复皮肤屏障

保湿:每日多次涂抹无香精、低敏的润肤霜(如含神经酰胺、尿素成分)。

避免刺激:穿棉质衣物,少用肥皂/热水烫洗,远离金属饰品或化学溶剂。

2. 局部药物治疗

急性期渗出: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抗感染。

亚急性/慢性期:

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短期控制炎症,需遵医嘱阶梯减量。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适合面部或长期使用,减少激素副作用。

3. 系统治疗(中重度患者)

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缓解瘙痒。

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或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用于顽固病例。

4. 物理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复发。



五、预防与日常管理

保湿是终身功课:即使无症状,也需坚持每日润肤。

温和清洁:选择pH 5.5至6.0的弱酸性沐浴露,洗澡后立即涂抹保湿剂。

避免搔抓:剪短指甲,夜间戴棉手套,冷敷替代抓挠。

控制环境湿度:冬季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40%至60%。

减压:焦虑、失眠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适当运动、冥想有助于缓解。





钱币状湿疹是一场皮肤屏障与外界刺激的“攻防战”。尽管它可能反复纠缠,但通过规范治疗、科学护理和耐心管理,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


及时就医、避免偏方、坚持保湿是战胜这场“皮肤保卫战”的关键。那些恼人的“铜钱印”,终将在你的细心呵护下逐渐淡去。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湿疹皮炎专病组周晖文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钱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