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减肥,现代人总爱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但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肥胖的奥秘可不止“脂肪多”这么简单。它认为肥胖与体质、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甚至细分出3种“胖人类型”,还给出了千年传承的调理思路。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部2000多年前医学经典的减肥智慧!
一、《黄帝内经》怎么看肥胖?
1.肥胖不是“福气”,而是身体失衡的信号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肥胖与饮食、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比如:
吃出来的肥胖: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天大鱼大肉、重油重盐,湿热内生,脂肪容易堆积,甚至导致发生疔疮。
•现代对应: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容易引发代谢紊乱,形成“中心性肥胖”(肚子赘肉多)。
懒出来的肥胖: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长期不运动,气虚血瘀,代谢变慢,痰湿(代谢废物)排不出去,自然发胖。
•现代对应:办公室久坐族、缺乏运动人群的“虚胖”问题。
2. 胖人分3类,调理大不同!
《灵枢·卫气失常》首次提出肥胖的体质分类,堪称最早的“胖人分型学”:
膏人(脂肪型肥胖):
“腘肉不坚,皮缓者……故能纵腹垂臾——膏”,隆起的肌肉不坚实,皮肤松弛……腹部肥大而下垂的是膏人(比如“啤酒肚”)。
•特点:痰湿重,易疲劳,舌苔厚腻。
脂人(均匀型肥胖):
“腘肉坚,皮满者——脂(肥)”,隆起的肌肉坚实、皮肤丰满润泽是脂人(类似“苹果型身材”)。
•特点:代谢较慢,但无明显不适。
肉人(肌肉型肥胖):
“皮肉不相离,上下容大者——肉”,皮肉紧紧粘连在一起,身体宽大,肌肉发达,体格健壮(类似“运动员体型”)。
•特点:实胖而非虚胖,多与遗传或运动过量有关。
二、《黄帝内经》的减肥调理法
1.吃对食物,比少吃更重要
• 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用于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所以要多吃谷物、杂粮(如燕麦、薏米),少吃油腻肥甘,用天然食材替代加工食品。
• 推荐食材:冬瓜(利水)、山楂(消食)、赤小豆(祛湿)。
• 经典食疗方:薏米红豆粥(祛湿消肿)、山药茯苓粥(健脾利湿)。
2. 动起来,但别过度!
• 原则:“形劳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劳动而不疲倦,运动以微微出汗、不感疲惫为度,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气血。
• 推荐方式:八段锦、快走、游泳(适合“膏人”“脂人”)。
• 懒人妙招: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敲打胆经(大腿外侧)促进代谢。
3. 针灸拔罐,疏通经络排浊
• 经典依据:“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气血瘀结的给予破除,通过刺络拔罐、穴位埋线(如足三里、天枢穴),疏通脾胃经,加速湿气排出。
• 现代应用:中医门诊常用“腹部走罐”调理痰湿肥胖。
三、重要提醒:减肥别踩坑!
• 虚胖≠多吃多动:脾虚痰湿型肥胖(膏人)盲目节食反而伤正气,需先健脾祛湿。
• “假胖子”:肉人(肌肉型)若代谢正常,则无需刻意减肥。
• 个体化调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建议先辨清体质再制定方案。
总之,《黄帝内经》的减肥智慧,本质是“调体质、顺自然”——管住嘴、迈对腿,结合体质调理,才能健康享瘦。记住:甩掉赘肉只是表象,恢复身体平衡才是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药学部张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