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那一圈挥之不去的青黑色阴影,像是贴在眼下的“疲惫标签”,不仅影响颜值,还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黑眼圈问题困扰着不少人,无论是长期熬夜、用眼过度,还是身体脏腑失调,都可能让它悄悄爬上眼周。当各种眼霜、遮瑕膏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时,中医针灸为改善黑眼圈提供了新的思路。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科普黑眼圈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了解黑眼圈:成因与危害
黑眼圈通常分为血管型、色素型和结构型。
1. 血管型黑眼圈:
多因熬夜、用眼疲劳,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血管扩张,血液颜色透过较薄的皮肤显现出来。
2. 色素型黑眼圈:
与遗传、日晒、眼部炎症等有关,色素沉着在眼周皮肤。
3. 结构型黑眼圈:
主要是由于年龄增长、眼周皮肤松弛、脂肪下垂形成阴影。
长期存在的黑眼圈,不仅影响外观美观,给人疲惫、衰老的感觉,还可能是身体亚健康的表现。比如,长期熬夜导致的黑眼圈,可能会伴随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脾胃虚弱引起的黑眼圈,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若不及时改善,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针灸治疗黑眼圈的原理
中医认为,“目得血而能视”,眼周皮肤的状态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人体气血不足、经络阻滞,或肝肾阴虚、脾虚湿困时,就会影响眼周的气血供应和代谢,导致黑眼圈的出现。
针灸治疗黑眼圈,正是基于中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理论。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刺激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使眼周气血充足,循环通畅,从而改善局部皮肤的营养供应,促进色素代谢,减轻血管淤血,达到淡化黑眼圈的目的。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脏腑功能,从根源上改善导致黑眼圈的内在问题,实现标本兼治。
三、针灸治疗黑眼圈常用穴位
在针灸治疗黑眼圈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选取穴位。以下是一些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1. 睛明穴:
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位。针刺睛明穴能够直接作用于眼部,起到疏通眼部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各种类型的黑眼圈都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2. 四白穴: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四白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针刺四白穴可健脾益气,促进气血生成,使眼周肌肤得到充足滋养,减少色素沉着,对色素型黑眼圈和因脾胃虚弱引起的黑眼圈有一定疗效。
3. 丝竹空穴: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该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针刺丝竹空穴能够调节眼部周围的气血运行,疏散局部的风邪和瘀血,对于缓解眼周肌肉紧张、改善血管型黑眼圈有帮助。
4. 攒竹穴: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攒竹穴同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针刺此穴可清热明目、通络止痛,不仅能减轻眼部疲劳,还能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有助于淡化黑眼圈。
5.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针刺足三里可调理脾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生成,从整体上改善身体状况,对于因气血不足导致的黑眼圈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6. 三阴交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针刺三阴交能滋补肝肾、健脾养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因肝肾阴虚或脾虚湿困引起的黑眼圈。
除了毫针刺法还可结合艾灸、耳穴贴压等疗法。
1. 艾灸:
艾灸可选取眼周穴位或远端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祛湿、调和气血,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2.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则是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耳部相应穴位上,如神门、肝、脾、肾等,通过按压刺激耳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辅助改善黑眼圈。
四、针灸治疗黑眼圈的优势
与使用眼霜、美容手术等方法相比,针灸治疗黑眼圈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针灸是一种具有一定安全性的疗法,不依赖化学药物,较少产生副作用,通常不会对皮肤造成明显创伤。其次,针灸注重整体调理,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入手,既能改善黑眼圈的外在表现,又能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预防黑眼圈的复发。再者,针灸治疗具有个性化特点,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好。
黑眼圈虽常见,但也不容忽视。针灸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淡化黑眼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您正被黑眼圈问题困扰,不妨尝试一下针灸治疗。若您对针灸治疗黑眼圈还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也期待针灸能助您收获健康与美丽。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彭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