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房颤与卒中:藏在心跳失常中的“致命危机”!

发布日期:2025-06-01

房颤(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至7倍,且房颤导致的卒中往往病情更严重,致残、致死率和复发率均更高[1]。



一、房颤:心脏“失控”如何引发脑灾难?

1、血液淤滞:心房颤动时血流速度下降,血液易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形成血栓;

2、血栓脱落:一旦血栓脱落,会随血流冲向脑血管,堵塞动脉引发缺血性卒中。



二、房颤的病人出现以下信号可能是卒中前兆



三、当房颤遇上卒中:黄金救治与二级预防

1、急性期急救 [2]

若房颤患者突发卒中症状(如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需在4.5至6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或24小时内行血管内取栓治疗。

抗凝药物的使用:在评估卒中复发和出血风险后,对于伴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早期启动抗凝方案。

2、预防再发[2、3]

抗凝: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复发。

抗血小板聚集:不能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可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

抗心律失常:胺碘酮。

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左心耳封堵术。

节律控制:射频消融术。

综合管理:降压(目标<130/80 mmHg)、降糖(HbA1c<7%)、戒烟、控制体重等。



特别提示:

1.房颤患者应避免酗酒、熬夜、过量咖啡因等诱发因素

2.服用抗凝药期间需警惕异常出血(如黑便、皮下瘀斑)

3.合并牙科/外科手术时,需提前与医生沟通抗凝方案调整


房颤不是“老年病”,卒中预防永远不晚。 从识别异常心跳到科学抗凝,每一步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记住:控制房颤,就是掐断卒中背后的“隐形导火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06), 572-618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06), 523-55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10), 40





供稿来源:黄柳玲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秦秀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