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突袭后,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问题常如阴霾般笼罩患者生活。但请切记,康复之路绝非 “听天由命” 。医学研究证实,大脑具备可塑性,受损神经功能有机会通过科学康复训练重塑。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重磅推出“脑卒中康复三步战法”,带您一步步攻克康复难关,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篇章!
第一步:急性期(24小时至2周)|保命防残
核心目标:避免并发症,守住功能底线
一、良肢位摆放:躺卧中的康复智慧
脑卒中后,患者常因肌肉张力异常而陷入康复困境,错误的姿势宛如“隐形枷锁”,易导致关节僵硬、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科学的良肢位摆放,实则是康复的基石,关键要点如下:
仰卧位:
患侧肩部轻柔地置于软枕之上,手臂自然外展,手心朝天;膝部则需软枕轻托,防止下肢不自觉地内旋,维持下肢的自然生理状态。
侧卧位:
健侧与患侧应交替侧卧,长枕轻盈地支撑背部,为身体提供稳定依托;患侧上肢充分伸展,上侧下肢轻柔地垫上软枕,让脊柱保持中立位,宛如搭建起身体的“平衡支架”,为后续康复筑牢根基。
健侧卧位
患侧卧位
二、被动运动:家属康复代练秘籍
当患者自主活动受限时,家属的被动运动辅助犹如为患者插上康复的翅膀。每日关节屈伸训练,是打开康复之门的钥匙:
上肢训练:
从肩关节开始,依次带动肘、腕、手指进行屈曲、伸展与旋转,每个动作轻缓地重复5至10次,仿佛为肢体做一场精致的 “关节按摩”,唤醒沉睡的神经与肌肉。
下肢训练:
着重练习髋关节外展与膝关节屈伸,不仅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更能有效预防足下垂。搭配踝足矫形器一起训练,就像给脚踝装上“保护盾”,为患者未来的站立与行走提供有力保障。
三、早期离床:开启坐起新征程
病情平稳后,早期离床训练宛如患者康复路上的加速引擎。桥式运动,是迈向康复的关键一步:
动作步骤:
患者屈膝平躺,双脚平稳踩在床上,这是起点;随后收紧臀部肌肉,骨盆缓缓抬起,直至与躯干呈一条直线,这是核心;保持5 秒后,再缓慢放下,这是巩固。
康复作用:
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能精准激活核心肌群,如同为患者的站立与行走打造“肌肉基石”,每完成一次,都是向着独立生活迈进的一大步。
良肢位摆放、被动运动与早期离床训练,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承载着患者康复的希望。患者与家属携手共进,用科学的方法,把握康复的黄金时机,能让生活自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在不远的将来,触手可及的现实。
第二步:恢复期(2周至6个月)|黄金重建期
核心目标:打破异常模式,夺回生活技能
1. 抗痉挛训练:击退 “挎篮手” “划圈腿”
Bobath 握手:
双手十指交叉握拳,确保患侧拇指位于上方,然后双臂缓慢向上举过头顶。此动作可有效抑制肩部内收痉挛,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模式。
重心转移训练:
患者站立,健侧腿缓慢向前或后迈步,同时逐渐增加患侧肢体的负重时间。家属在旁要时刻做好保护措施,防止患者因身体平衡能力不足而跌倒。通过持续训练,患者能够逐渐改善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为后续的行走等运动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2. 步行重建:开启独立行走新征程
步态纠正:
患者佩戴足踝矫形器,利用平行杠辅助进行行走练习。足踝矫形器主要作用是改善足内翻等异常步态,而平行杠则提供稳定的支撑,帮助患者练习重心在两脚之间的交替转移。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不断调整身体姿态,逐步形成正常的步态模式。
上下楼梯:
遵循“健侧先上楼,患侧先下楼” 原则,初期可借助扶手或四脚拐等辅助工具来增加安全性。患者在上下楼梯时,要注重身体重心的平稳转移,同时注意患侧肢体的正确摆放位置,避免因用力不当或姿势错误导致身体损伤。
3. 精细动作:重拾生活 “小技能”
抓握训练:
从抓握大积木等较大物体开始,随着手部功能的逐步恢复,逐渐过渡到抓取小棋子等较小物体。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来增强手部肌肉力量,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患者要保持耐心,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以逐步恢复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
镜像疗法:
通过镜子反射健侧肢体的动作,使患者在视觉上产生患侧肢体也在进行相同运动的错觉。这种方法能够激活患侧大脑运动皮层,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患侧肢体的运动能力。
抗痉挛训练、步行重建和精细动作训练是恢复期康复的关键环节,缺一不可。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康复师的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患者尽快实现生活自理,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第三步: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重启人生
核心目标:功能代偿,助力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1. 辅助器具:科技赋能,便捷生活
智能矫形器:
借助先进技术,可实现踝关节角度的动态调节,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稳定性,使行走更为稳健。
自适应餐具:
这类餐具采用弯曲手柄及防抖设计,为患者进食提供便利,让日常饮食不再成为负担。
2. 环境改造:全方位升级居家安全
卫生间改造:
加装稳固扶手,将马桶高度精准调整至膝关节以上,保障如厕安全。
地面与照明优化:
移除室内易绊倒的地毯等物品,同时在夜间增设感应照明,降低跌倒风险,提升夜间活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3. 心理重建:扫除 “病耻感”,重拾生活主导权
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较高,可达30%至50%,因此心理康复与身体训练应同步推进:
(1)科学干预策略
· 正念减压训练:
每日投入10分钟进行呼吸冥想,并配合身体扫描练习,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内心趋于平静。
·社会角色再定位:
引导患者从“完全依赖者” 向 “家庭事务参与者” 转变,可安排整理药盒、浇花等力所能及的任务,增强其自我价值感与参与感。
(2)家属支持要点
·避免过度保护:
用积极正向的鼓励,如“我注意到你系扣子比上周快了”,替代消极的包办代替 “你不行,让我来”,给予患者更多自主尝试与成长的空间。
·定期组织家庭会议:共同制定如每周外出聚餐1 次等阶段性小目标,让患者融入家庭生活规划中,提升对生活的掌控力与期待感。
警惕!康复路上三大误区
康复之路充满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踏入误区,严重拖慢恢复进程,以下三大常见误区需格外谨慎。
误区一:久卧养病“自愈”?
不少患者及家属误以为多卧床休息能加速康复,实则大错特错。长期卧床会使身体机能“生锈”,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接踵而至。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风患者卧床超 72 小时,肺炎风险飙升 40%,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翻倍。其实早期离床活动,如床边坐立、简单关节屈伸,能激活肌肉泵,促进血液循环,将风险拒之门外。
误区二:盲目自练“硬核恢复”?
部分患者急于求成,自行加大训练强度,却适得其反。过度训练易加重痉挛,让肢体像被橡皮筋“勒紧”一样,丧失灵活性。康复就如同精细调校的“康复列车”,康复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精准把握训练强度、频率,才能让恢复之路平稳又高效。
误区三:半年后就“尘埃落定”?
“半年后康复就封顶了”,这种陈旧观念常使患者错失进一步改善的良机。现代康复理念强调全生命周期康复,即使进入后遗症期,通过代偿训练,如借助智能辅具、优化生活环境,患者仍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重拾生活掌控权。
脑卒中不是生命终点,而是重启按钮,康复之路漫漫,避开误区,科学康复,才能拥抱更高质量的新生。
温馨提示:所有训练需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刘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