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挤眉弄眼、摇头耸肩,还不自觉地清嗓子,说脏话、发出怪异声响,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若频繁出现且难以自控,很可能是抽动障碍发出的“警报”!
科普小课堂:什么是儿童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据国内相关调查显示[1],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在2.5%左右 ,每一千个儿童里约有二十五个抽动障碍患者,好发年龄5至10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3~5)∶1,少数患儿到了青春期,症状可能会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儿的病情会延续至成年。近年来,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这一疾病不仅严重干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诸多烦恼与压力。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常见的症状包括:
运动性抽动:常见的有频繁眨眼、皱眉、耸肩、踢腿等,这些动作不受孩子主观意识控制,会反复出现。
发声性抽动:比如清嗓子、发出怪声,甚至重复某些词语。这些发声往往突如其来,且较为频繁。
这些症状会对孩子的社交、学习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未能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学习成绩以及社交能力。研究表明,大约30至40%的抽动障碍患者,其病情会延续到成年阶段。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抽动障碍患儿至关重要。
中医视角:抽动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抽动障碍归属于“慢惊风”“瘛疭”“筋惕肉瞤” 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抽动障碍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风内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肝风,就会出现肢体抽动。孩子学业压力大、家庭环境紧张,都可能导致肝气不舒,引发抽动。·脾虚痰聚: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孩子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浊上扰,阻滞气机,可引发抽动症状。·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导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也会出现抽动表现。
中医治疗:
1.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平衡脏腑功能,起到平肝息风、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进而缓解抽动症状。研究表明【2】,针灸对本病症状的改善有确切的疗效,能有效改善轻中度患儿的眨眼、耸鼻、耸肩、扭头等运动性抽动症状及发声性抽动,还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与注意力,尤其适合儿童。
2.中药治疗
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舌脉象等,辨证施治,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对于肝风内动者,常用平肝息风之品,如天麻、钩藤、地龙等;脾虚痰聚者,以健脾化痰为法,选用茯苓、白术、半夏等药材;肾阴不足者,则采用滋阴补肾之药,如熟地、山茱萸、龟甲等。
为帮助更多抽动障碍患儿,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将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专属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还会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Li FH,Cui YH,Li Y,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22,63(1):34-46.
[2]李亮,朴香,魏小维.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32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1):131-132.DOI:10.13463/j.cnki.cczyy.2012.01.037.
[3]庞尚一,王佳琪,裴明明,等.芍麻止痉颗粒联合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3):616-619.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 王庭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