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炎热,各种肠道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种听起来就很“古老”的疾病——霍乱。它不止存在于历史书上,去年全球仍有数十万霍乱病例报告,这个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的狠角色,到底有多可怕?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霍乱弧菌:肠道里的“洪水制造机”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这种细菌长得像个小逗号(所以叫“弧菌”),最擅长在小肠里兴风作浪。它产生的霍乱毒素就像打开了肠道的水龙头,让患者出现“喷水式”腹泻,严重时每小时可排出相当于体重10%-20%的液体!
特别提醒:目前主要流行的有两种“型号”——O1群和O139群,后者是1992年才被发现的新选手,亚洲地区要格外警惕。
二、感染后有多凶险?三个阶段像坐过山车
泻吐期:突然开始“狂泻模式”,大便先是黄色水样,很快变成淘米水样(专业叫“米泔水样”),还可能有鱼腥味。呕吐也来凑热闹,呈喷射状,但神奇的是通常不发烧。
脱水期: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大量水分流失会导致:皮肤干瘪得像老奶奶的手;眼窝深陷成“熊猫眼”;声音嘶哑到说不出话;肌肉痉挛痛到怀疑人生。
恢复期:如果挺过脱水期,症状会逐渐缓解,但约1/3患者会出现“报复性发热”。
重点警告:未经治疗的重型患者,最快12小时内就可能死亡,病死率高达70%!孕妇感染还可能导致流产。
三、这些救命知识一定要记牢
如何判断是否中招?
除了上述症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立即就医:去过霍乱流行区;吃过生冷海鲜/不洁饮食;接触过类似症状患者。医生会通过“动力试验”快速筛查(就是看粪便里的细菌会不会“游泳”),最终以培养或核酸检测为准。
治疗关键:补水比吃药更重要!
口服补液盐是首选(记住比例:1包盐+500ml凉开水);严重脱水需要静脉输液,医生会用特殊的“541液”;抗生素能缩短病程(常用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等)
小贴士:补液要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黄金法则!
四、预防秘籍:管住嘴+勤洗手
饮食红绿灯:
忌:生水、生海鲜、未洗净的果蔬。
宜:彻底煮熟的食物、瓶装水、现开现喝的饮料。
日常防护:
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20秒;处理呕吐物/排泄物要戴手套;患者用品要煮沸消毒。
接种疫苗:
高危人群建议接种疫苗(保护期约2年);霍乱流行区居民、前往流行区的旅行者需提前3至4周接种。
五、关于霍乱的5个冷知识,最后一个让人细思极恐!
霍乱虽然是个“老牌”传染病,但它身上藏着不少让人意外的冷知识,有些甚至能颠覆你的认知!
1.霍乱催生了现代流行病学
1854年,伦敦爆发霍乱,医生约翰·斯诺(John Snow)通过绘制病例地图,发现所有患者都围绕一个公共水泵取水。他果断拆掉水泵把手,疫情迅速得到控制。这一事件被视为现代流行病学的开端,斯诺也因此被称为“流行病学之父”。(PS:这个水泵所在的街道叫“宽街”,所以叫“宽街霍乱事件”。)
2.霍乱弧菌“怕酸不怕碱”
大多数细菌会被胃酸杀死,但霍乱弧菌是个例外——它能短暂耐受胃酸,顺利进入小肠。更离谱的是,它特别喜欢碱性环境,甚至能在PH值9.0的水里存活(普通细菌早被“碱死”了)。所以,喝碱性水防霍乱?大错特错! 反而可能帮了细菌的忙。
3.无症状感染者也能传播
约75%的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他们依然会排菌,污染水源或食物。这些“隐形传播者”让霍乱更难控制,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想象一下: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去公共泳池游个泳,可能就埋下了疫情隐患……)
4.康复后免疫力比疫苗更强
感染霍乱后,人体会产生免疫力,能维持3至10年,比现有疫苗(保护期约2年)更持久。但问题是——没人想靠得病来获得免疫力,毕竟风险太高了!
5.霍乱曾改变人类城市设计
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让人类意识到卫生系统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现代下水道系统(比如伦敦的“大恶臭”事件后重建的排水系统)、自来水消毒(氯气消毒法的推广)、公共卫生法规(比如禁止随地大小便、强制垃圾处理),可以说,没有霍乱,今天的城市可能还是脏乱差的“细菌乐园”。
Bonus:细思极恐的一点:霍乱弧菌在自然界中其实很常见,尤其是在河口、沿海水域。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可能让它的生存范围进一步扩大……未来,霍乱会不会卷土重来?做好卫生防护,永远不嫌早!
最后划重点:霍乱虽然凶险,但只要及时补液治疗,病死率可以降到1%以下!夏季聚餐多,大家一定要把好“入口关”。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别犹豫,立即就医并告知饮食史——早发现早治疗,这个“甲类传染病”也没那么可怕!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