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很多人知道中风会导致偏瘫、语言障碍等问题,但感觉障碍也是中风后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后遗症之一。
什么是中风后感觉障碍?
中风后感觉障碍是指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身体某些部位出现感觉减退、麻木、刺痛、温度觉异常等症状。这种感觉异常可能出现在面部、手臂、腿部或身体一侧,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
常见的感觉障碍类型
触觉减退: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轻触、压力或疼痛,容易受伤而不自知。
温度觉异常:对冷热不敏感,可能导致烫伤或冻伤。
位置觉障碍:无法准确感知肢体位置,影响行走和协调能力。
异常感觉:如针刺感、烧灼感、电击感等,常令患者感到不适甚至痛苦。
感觉障碍的影响
安全风险增加:如烫伤、跌倒、割伤等。
康复受阻:感觉障碍会影响运动控制和平衡,延缓康复进程。
心理负担:长期不适和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如何应对和治疗?
早期评估:中风后应尽早进行感觉功能评估,明确障碍类型和程度。
康复训练:
1、感觉再训练:通过不同材质、温度、触觉刺激进行训练,帮助大脑重新建立感觉通路。
2、作业治疗:通过日常活动训练,提高感觉与运动的协调性。
3、药物治疗:对于神经性疼痛或异常感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或神经调节药物。4、心理支持:家人和专业人员应给予情绪支持,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针灸科的特色治疗
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采用调任通督针刺法,个体化辨证施治,帮助患者重建感觉通路,恢复身体感知能力。
“调任通督”法以中医阴阳理论为指导,强调任督二脉在调节全身阴阳平衡中的核心作用:任脉为阴脉之海,主阴精,调节五脏六腹的阴经气血;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与脑、脊髓、肾等密切相关;二者协调,则阴阳调和、气血畅通,脏腑功能正常;具体穴位:百会、中脘、气海、关元等。
其他针法: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针灸治疗中风感觉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头皮对应的大脑感觉区,能有效改善患者偏身感觉障碍。操作时,快速捻针每分钟200转,留针30分钟,期间配合肢体活动,疗效更佳。
醒脑开窍针刺法
国医大师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以内关、人中、三阴交等穴位为主,配合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能有效疏通经络,改善脑部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靳三针疗法
靳三针疗法以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2寸及前后各1寸)为主穴,配合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针对性治疗肢体感觉障碍,疗效确切。
刺络拔罐法(井穴放血疗法)
部位:患侧肢体或背部膀胱经、井穴、八风、八邪等
操作:点刺出血后拔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四肢末端点刺出血
艾灸法
取穴:关元、神阙、气海
操作:每次选1~2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隔盐灸
取穴:神阙
操作:盐填脐中,上置艾柱灸之,温阳救逆,回阳固脱
穴位注射(适用于感觉障碍伴肢体无力)
药物:甲钴胺、丹参注射液等
取穴: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操作:常规消毒后注射0.5-1ml药液,每穴1次,隔日1次
治疗优势:
相对安全,创伤较小,副作用较小。
疗效确切,多靶点调节。
配合康复训练,提高整体康复效率。
适应症广泛,适用于中风后各期患者。
家属可以做什么?
1、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感觉异常的表现。
2、避免患者接触过热、过冷或尖锐物品。
3、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保持积极心态。
4、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风后的感觉障碍虽然不像偏瘫那样明显,但同样值得关注。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和持续康复,是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的关键。让我们一起关注中风后的“隐形伤害”,为患者带来更多温暖与希望。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二病区 张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