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孩子反应变慢?当心分泌性中耳炎!

发布日期:2025-08-24

最近王女士发现5岁的儿子总把电视音量调得很大,叫名字也反应迟钝,还总说耳朵像被棉花堵住一样。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知孩子得了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内已有积液。这种情况,我国有不少学龄儿童都曾经历过。


分泌性中耳炎看似不流脓不发烧却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最常见疾病。它表现为中耳积液伴随耳朵闷堵感、听力减退、耳鸣。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甚至影响儿童言语发育!


一、为何孩子更易中招?问题出在咽鼓管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核心原因是连接鼻咽与中耳的咽鼓管出了问题。咽鼓管本该像“气压调节阀”一样平衡中耳压力,却因三种原因“失灵”:

结构短板:儿童咽鼓管短、平、直,病原体从鼻腔易逆行入侵中耳。

腺样体堵塞:腺样体是存在于儿童鼻咽的组织,许多患儿因腺样体肥大直接堵塞咽鼓管在鼻咽的开口

炎症蔓延:鼻炎、鼻窦炎、感冒等诱发鼻腔、鼻咽或咽鼓管的黏膜水肿,会堵塞咽鼓管通道,影响中耳的气压平衡。

一旦咽鼓管阻塞,中耳就会变成“负压密室”,组织液渗出积聚在中耳内,慢慢形成黏稠的积液,最终将影响声音的传导。


二、识别信号:这些表现别当孩子“不听话”

婴幼儿:频繁揪耳朵、夜间哭闹、对呼唤反应迟钝。

学龄儿童:自诉耳闷如“进水”、听不清老师讲课、注意力下降。

共性体征:看电视调大音量、言语发育迟缓。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西医治疗:帮耳朵“通水管”“清积水”、“防发炎”

想象一下,孩子耳朵里(中耳)就像一个带排水管(咽鼓管)的小房间,分泌性中耳炎就是这个房间积水了,水管还堵了。西医治疗包括:


急性期抗感染:

使用抗感染药物消灭可能引起或加重积液的细菌,让炎症消退,帮助水管(咽鼓管)消肿通畅。


稀释”积水,让水更容易流走:

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黏液溶解促排剂,使黏液变稀(降低粘稠度),让它更容易顺着排水管(咽鼓管)流出去。


给鼻子“消肿”:给水管“上游”开路

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鼻用类固醇喷雾。有时可短期使用羟甲唑啉等鼻腔减充血剂(需遵医嘱,不能长期用)。让咽鼓管出口重新打开,这样耳朵里的积水才能顺利排到鼻咽部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解决鼻子过敏问题(如果孩子有过敏性鼻炎):

有时过敏会让鼻子和咽鼓管出口肿得更厉害,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以控制过敏反应,减轻水肿,也是帮助“通水管”。


中医治疗:补虚祛邪,通利耳窍

在中医看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胀耳闭”范畴。核心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肺、脾、肝)导致湿浊停聚耳窍(中耳),堵塞局部气血和影响传声。治疗上实证者应祛邪通窍,虚证者应补虚通窍,有虚又有实的则应扶正和祛邪兼顾,病程久见有气滞血瘀者,则应行气活血通窍。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根据儿童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辨别证型,针对性用药。


属风邪外袭证:

药方用荆防败毒散或银翘散加减。


属肝胆湿热证:

药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属脾虚湿困证:

药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属气滞血瘀证:

药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四、手术干预:何时该手术?

当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超过3个月,且听力损失≥25分贝,或已经引起言语发育滞后时(即使病程不足3个月),需考虑手术治疗:

1. 鼓膜穿刺术(简单抽液)

用注射器的细小针头刺穿鼓膜,并把中耳里的积液抽出来。

适合能够配合的初发儿童,且积液比较稀薄的。如果咽鼓管还是堵的,积液很可能很快复发。


2. 鼓膜置管术(装个“小通气管”)

在鼓膜上置入一个迷你通气管,相当于在鼓膜上开了个临时的“小窗户”,中耳里的积液可以通过这个通气管流出来,同时液能让中耳里的气压和外界一样,这样咽鼓管的压力负担就小了,有助于它自己恢复功能。

通气管通常放6个月到1年。大多数管子会自己掉出来(随着鼓膜上皮生长被“顶”出来),掉出来的小孔也会自己长好。少数情况需要医生取出来。

听力改善立竿见影:术后听力通常马上就能改善,孩子很快就能听清楚了。手术本身也较安全。

术后需要注意洗澡时防止脏水进入耳朵,同时避免游泳。


3. 腺样体切除术(解决“堵水管”的元凶)

很多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的孩子,鼻子后面的腺样体肥大是堵住咽鼓管出口的“罪魁祸首”。单纯在鼓膜上置管,如果不解决这个源头问题,管子掉出来后积液很可能又会回来。

因此切除这个“堵路”的腺样体,咽鼓管出口就通畅了,大大降低中耳炎复发的可能。如果孩子同时有中耳积液和明显腺样体肥大,通常建议同时行鼓膜置管术+腺样体切除术,效果更好。


当孩子出现耳朵闷、要求调大音量、反应迟钝等行为时,别单纯归咎于“不专心”一次简单的耳镜检查就可能挽救他的听力未来!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洪冬冬、谭串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刘元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