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顿顿吃素,血脂为何依然高?

发布日期:2025-10-08

张阿姨今年58岁,为了控血脂,坚持3年“纯素饮食”——早餐白粥配咸菜,午餐白米饭+炒青菜,晚餐凉拌黄瓜+豆腐。可最近体检,她的甘油三酯反而从1.8升到2.5mmol/L(正常应<1.7),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也超标了。她很困惑:“我一口肉都不吃,怎么血脂还高?”


血脂从哪里来

要知道,血脂中的“脂”并不仅仅指脂肪,它其实是一大类被称为“脂质”的物质。我们平时在体检报告上见到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等,都属于不同类型的脂质。很多人一发现血脂偏高,第一反应就是“吃得太油了!”于是认为只要少吃肉、蛋,就能把血脂降下来。但其实,你可能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

事实上,我们体内的脂肪并不全部直接来自食物(这部分称为外源性血脂)。以胆固醇为例,大约只有30%是来自饮食(主要如肉蛋类),而剩下的70%都是由身体自身合成的(即内源性血脂)。真正导致血脂升高的主要来源,其实是内源性血脂。

所以,即使你完全吃素、不吃任何肉食,如果身体代谢出了问题,血脂依然可能异常升高


很多人以为“吃素=健康”,其实不然。看似健康的素食里隐藏了太多的“陷阱”,尤其是以下这5点。

1. 精制碳水吃太多,悄悄变成“脂肪”

白米饭、白粥、白面包、面条这类精制主食,消化快、升糖快。如果一顿吃2至3碗白米饭,多余的糖会被身体转化为甘油三酯,囤积在血管里。张阿姨的早餐白粥、午餐白米饭,正是“高碳水陷阱”。

2.“隐形脂肪”藏在素食里,比肥肉还危险

“没肉就没脂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素食里的脂肪在生活中更容易被忽视:

• 油炸素食:素鸡、素丸子、炸春卷(1个炸春卷≈10g油脂)。

• 高油烹饪:炒青菜时放2勺油,凉拌菜加大量香油。

• 植物奶油/椰奶:奶茶、糕点里的植脂末,含反式脂肪,会直接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 蛋白质吃太少,代谢变慢“拖后腿”

只吃蔬菜,不吃豆类、坚果、鸡蛋(部分素食者排斥),长此以往会导致蛋白质不足。而蛋白质能帮助代谢脂肪,缺乏时身体代谢变慢,反而容易囤积血脂。

4. 膳食纤维“没吃够”,血脂排不出去

蔬菜里的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帮它排出体外。但很多人只吃“叶菜”,比如炒青菜、凉拌黄瓜,却少吃菌菇(香菇、木耳)、全谷物(燕麦、糙米)、杂豆(红豆、鹰嘴豆)——这些才是膳食纤维的“主力军”。

5. 忽略“非饮食因素”,久坐、喝酒、遗传

• 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哪怕吃素,血脂也难代谢。

• 部分素食者爱喝黄酒、啤酒,酒精会直接升高甘油三酯。

• 若家族有高血脂遗传史,单靠吃素也难控制。


这样吃素才真的能控血脂

不是“不能吃素”,而是要“科学吃素”。

1. 主食“换一半”,用“粗”替“精”

• 把一半的白米饭、白粥,换成全谷物和杂豆。比如:1碗白米饭→半碗糙米+半碗红豆。

• 早餐别喝白粥,改吃“燕麦片+奇亚籽”(燕麦中的β-葡聚糖能降胆固醇)。

2. 吃对“素脂肪”,避开“坏脂肪”

• 该吃的脂肪:每天1小把坚果(核桃、杏仁,约20g)、1勺橄榄油(凉拌或快炒)、每周吃2次“Omega-3”,Omega-3脂肪酸是降低甘油三酯的“好帮手”,对于素食者来说,不一定非要吃鱼,也可以通过亚麻籽、奇亚籽等食物来补充。例如,每天将一勺磨碎的亚麻籽撒在粥里,轻松摄入Omega-3。

• 别碰的脂肪:油炸素食、植脂末奶茶、起酥面包。

3. 每天吃够“2拳蔬菜+1把豆”

• 蔬菜:每天吃够500g,其中1/2是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再搭配100g菌菇。

• 蛋白质:每天1块豆腐(约150g)+1个鸡蛋,或1杯无糖豆浆,避免蛋白质不足。

4. 保证每日饮水量

• 多喝水,促进代谢,把垃圾从身体里运出去。每天喝8杯水,1700ml,大概就是3瓶矿泉水。

5. 不吸烟限量饮酒

• 吸烟会增加高血脂风险,过量饮酒直接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血脂升高。


每3至6个月查一次血脂,尤其4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人。如果调整饮食后血脂仍超标,别硬扛及时找医生制定方案~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刘碧云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体检科 杨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