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上岸也溺亡?带你了解沉默的杀手——干性溺水

发布日期:2025-08-31

炎炎夏日,游泳成为了许多家庭和孩子消暑的乐趣之选。但你知道吗?离开泳池并不意味着安全无虞,有一种占溺亡事件约1%的“隐形杀手”,可能正在悄悄潜伏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国外一则报道

罗来纳州的一名10岁小男孩,和妈妈去泳池玩。回到家后,小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觉得很困,就睡起了午觉。一小时后,妈妈准备叫醒儿子,可是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反应,妈妈发现孩子的脸上被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着。她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但医生却宣布抢救无效——孩子在床上溺死了。你可能觉得很惊讶,但这是真实事件!上岸了也可能溺水?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真实存在!夺走男孩生命的就是干性溺水。


一、别被“无事上岸”迷惑!

什么是干性溺水?

干性溺水是当冷水突然刺激喉部,或神经敏感者入水时,导致控制喉部肌肉的神经反应过度,触发喉部肌肉强力收缩。此时声门紧闭,空气与水均无法进入肺部,机体迅速陷入缺氧状态,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反射性心跳骤停。此类溺水者肺部无水或仅有微量液体,故称“干性”溺水。

想象一下:孩子呛了口水,喉咙像被猛地“勒紧”一样锁住了!这就是干性溺水——少量水刺激喉咙,引发喉部肌肉剧烈痉挛(“喉头抽筋”),把呼吸通道“锁死”,空气进不去,导致窒息缺氧。
这种溺水最危险的是,它常在孩子离水后数小时甚至72小时内悄然发作,极易被误认为感冒或疲劳。


干性溺水与湿性溺水、迟发性溺水的关键区别

二、谁更容易中招?

1. 5岁以下儿童(喉部发育不成熟,更敏感)。

2. 游泳初学者(呛水时更容易紧张痉挛)。


为何儿童更易中招?

1. 儿童的喉部狭窄,神经敏感

儿童喉腔直径仅为成人的1/3,冷刺激更易诱发痉挛。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可能引发“水中休克”,即入水后瞬间心跳停止。

2. 呛水不自知,表达力弱

戏水时短暂呛水常被忽视,而幼儿难以准确描述“嗓子疼”“憋气”等不适。


三、干性溺水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这些症状什么时间会出现?

· 离开水体后的24小时是黄金观察期,特别是最初的1至8小时。

· 家长须谨记:任何呛水事件后(即使当时看起来没事),都需要密切观察孩子24小时!


以下表格为家长必须高度警惕的预警症状,若孩子游泳后出现以下任一信号,需立即就医。

特别提醒

特别要警惕“三凹征”:孩子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像“被吸进去”一样凹陷——这是严重缺氧的求救信号!同时,如果孩子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也可能是缺氧导致意识模糊的前兆。


若出现以上任何症状,特别是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意识改变,需立即启动急救并呼叫120!(详细急救步骤见第五部分。)


四、怎么去预防干性溺水?

注意游泳“前、中、后”

1. 下水前

避免空腹/过饱,做好运动拉伸准备,冷水淋浴适应水温。

2. 戏水中

· 禁止进行危险行为:突然把孩子推下水,跳水、打闹(呛水主因),减少呛水和冷刺激的机会。

· 家长需“不分心、不间断、近距离”看护:孩子游泳时,家长或监护人应保持在“一臂距离”内,视线不长时间离开孩子,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3. 离水后

游泳后24小时内,家长或监护人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呼吸、咳嗽和精神状态,睡前需再次确认呼吸平稳。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重视日常家庭安全

1.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溺水的类型、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杜绝家庭隐患。家里储水容器如:水桶/水盆用后立刻清空+倒扣,鱼缸加盖并远离儿童。

3.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对于癫痫患儿等高风险人群,应更加严格地监护,避免其单独接触水源。


五、儿童发生干性溺水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如有两名或以上家属,一人拨打120电话求救,其他人实施救治。

当孩子出现症状,且伴有呼吸困难无法快速送往就医时,应立即行动:

• 将其置于侧卧位,清除口鼻分泌物。

• 拨打120,明确说明“疑似干性溺水”。

• 禁止喂食喂水,避免误吸。

• 家中有血氧监测仪者,可给孩子监测血氧饱和度(正常为:95%至100%)。

• 家中有氧气设备者,可给孩子持续吸氧等待救治。


若孩子昏迷无呼吸,立刻按顺序做(如有两名或以上家属,一人打电话求救,其他人实施救治):

1. 拨打120

说明情况:“孩子可能干性溺水,现昏迷无呼吸!” 同时保持冷静说清楚孩子所在的具体地址。

2. 清理呼吸道

清除孩子口鼻里的分泌物。

3. 开放气道

放平孩子→一手压额头,一手抬下巴→ 让气道伸直(❌ 千万别倒立控水)。

4.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用单手或双手(根据孩子体型)在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以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速度用力快速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按压30次。

重复2次吹气+30次按压的循环(对于婴儿,可采用15:2的比例),直至孩子恢复呼吸、有反应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接手。

5. 必须避开,救命误区

严禁倒立控水、拍背、挤压肚子——水本就不在肺里,这些动作只会加重窒息!

即使孩子醒了,也要送医院!需检查肺部是否损伤。


特别叮嘱:

干性溺水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关键在于知晓其存在、识别预警信号、及时送医。了解这些知识不是为了让大家恐慌,而是为了更安心地享受水上乐趣。大部分孩子呛水后都没问题,但掌握识别危险的能力,能让我们在最关键的时刻保护孩子。强烈建议家长学习婴幼儿及儿童心肺复苏术(CPR),这是在医务人员到来前救命的关键技能!


请将这份知识分享给其他家长和看护者,提高警惕,科学应对。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儿童溺水的防治方案专家共识》[2]临床急救案例《儿童游泳后迟发性呼吸衰竭分析》[3]光明网《暑期儿童防溺水宝典》[4]《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4年版)》腾讯新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防中小学生溺水若干规定》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 黄丽好、张桂燕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 傅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