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恐怖经历?
晚上躺下睡觉,头刚一挨枕头,突然一阵天旋地转,感觉整个房间都在疯狂转动。
早晨起床,只是翻了个身,瞬间就头晕眼花、恶心欲吐。
弯腰捡个东西,抬头的那一刻,眩晕感猛地袭来,必须赶紧扶住墙才能站稳。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很可能不是得了什么“疑难杂症”,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也不是直接原因,而是你耳朵里的“小石头”掉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耳石症”,学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此“石”非彼“石”:耳朵里真有石头?
别害怕!此“耳石”非肾结石、胆结石那种“石头”。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碳酸钙结晶,像灰尘一样细小,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
它本来应该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叫“耳石膜”的地方(位于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中),它的正常工作是帮助我们感知身体的直线加速度和重力变化,也是负责我们平衡功能的重要一员。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电梯里那个能感觉到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的重力感应器。
二、“小石头”一掉,世界天旋地转
那为什么会头晕呢?
问题就出在,有时候因为这些“小石头”因为头部外伤、衰老、缺血、炎症或者其他不明原因,从它原本的位置上“脱落”了。
脱落的耳石颗粒,就像几颗散落的“小珍珠”,一不小心就滚进了它隔壁的邻居——半规管里。
半规管是负责感知旋转运动的结构,里面充满了淋巴液。这些掉进来的“小石头”一旦随着头位变化(如起床、躺下、翻身)而在半规管里滚动,就会搅动深处的淋巴液,向大脑发送错误的“正在高速旋转”的强烈信号。
大脑收到这个错误警报,瞬间就懵了:“什么?我明明躺着没动,怎么感觉像在坐过山车?!”于是,一场剧烈的、短暂的“天旋地转”就发生了。
耳石症的特点非常鲜明:
1、眩晕与头位相关:只在特定头位改变时发作(如躺下、起床、翻身、抬头、弯腰)。
2、持续时间短:每次眩晕发作通常不超过1分钟,但感觉可能非常剧烈。
3、不伴有其他症状:一般没有耳鸣、耳聋(或很轻微)、也不会出现口齿不清、手脚麻木等脑梗症状(这是关键的鉴别点!)。
三、“复位大法”好:晃晃脑袋就不晕了
确诊耳石症后,最有效、最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法复位”。
医生会像“武林高手”一样,根据你耳石脱落的位置,让你在治疗床上做一套规范的“转头”、“躺下”的连贯动作。通过精准的体位变化,利用重力作用,引导那几颗“调皮的小石头”顺着设计好的路线,一步步“滚回”它原来的家。
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很多患者在做完复位后,当场就感觉“世界瞬间清晰了”,眩晕感大大减轻或消失,效果非常神奇。
⚠️重要警告:切勿在家自行模仿网络视频操作!因为你需要医生先明确诊断是哪个半规管出了问题,操作不当可能让耳石跑到更复杂的地方,加重病情。
四、如果晕了,我该怎么办?
1、保持冷静,防止摔倒:眩晕发作时,立即蹲下或就近坐下,避免因眩晕而摔倒造成二次伤害。
2、缓慢行动:所有动作,尤其是起床、躺下、转头时,都要放慢速度。
3、及时就医:到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就诊,这是最正确的选择,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来为你确诊。
4、避免剧烈运动:复位后几天内,避免剧烈摇头、跳跃等运动,以防耳石再次脱落。
总之,如果你经历了那种“一动就晕,不动就好”的天旋地转感,你很可能是耳朵里的“小石头”掉了出来,快去找耳鼻咽喉科医生帮你把它“送回家”吧!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洪冬冬、何强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