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失眠困扰?针灸助你找回好眠

发布日期:2025-10-13

你是否也在与失眠“拉锯战”,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凌晨惊醒后再也无法入眠。

长期失眠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还会引发焦虑、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失眠率已超过30%,且呈年轻化趋势。


一、失眠的定义与诊断,你真的了解失眠吗?

什么是失眠?

失眠(Insomnia)是指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适宜的环境,仍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并伴随日间功能受损(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根据持续时间,可分为:

短期失眠

持续3个月以内,常与压力、环境变化等有关。

慢性失眠

持续3个月以上,可能与心理疾病、慢性病或长期不良习惯相关。


二、失眠的常见病因,从西医到中医的视角

西医角度:失眠的常见诱因

1. 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压力过大、创伤性事件。

2. 生活习惯 

熬夜、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咖啡因/酒精摄入过量。

3. 环境因素 

噪音、光线过强、温度不适。

4. 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中医角度:失眠的“体质密码”

中医学将失眠归入“不寐”病一类,《黄帝内经》曾对其病症有“目不眠”“不得卧”“不得眠”等概括,《内经》言“夜不能寐,白日无精”。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宁”相关,常见证型包括:

1. 心脾两虚 

心悸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多因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2. 肝郁化火 

易怒、口苦、失眠多梦(多因情绪压抑或压力过大)。

3. 阴虚火旺 

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多因长期熬夜或更年期)。

4. 心肾不交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肾阴不足,心火亢盛)。


中医治疗失眠需辨证施治,针对体质选择针灸、中药或综合疗法。


三、针灸治疗失眠:较为有效的中医方案

针灸为何能改善失眠?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到以下作用:

• 平衡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 调节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水平。

•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常用针灸穴位与原理

1. 神门穴(手少阴心经) 

宁心安神,缓解心悸失眠。

2.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调和肝脾肾三经气血,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

3. 安眠穴(局部穴位) 

直接作用于头部,促进睡眠。

4.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 

疏肝解郁,适合肝郁化火型失眠。

5. 印堂穴(督脉) 

缓解头痛、烦躁,改善睡眠质量。

四、生活方式调整:从日常细节改善睡眠

1. 睡眠环境优化

• 光线:睡前1小时关闭蓝光设备(手机、电脑),使用遮光窗帘。

• 温度:室温控制在18至22℃,避免过冷或过热。

• 噪音: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减少环境干扰。

2. 睡前习惯管理

•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周末避免“报复性熬夜”。

• 放松训练:尝试冥想、深呼吸或温水泡脚20分钟。

• 避免刺激:睡前3小时不饮酒、不喝咖啡/浓茶,避免剧烈运动。

3. 运动与饮食建议

•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八段锦),但避免睡前2小时运动。

• 饮食调理:

推荐食物:富含色氨酸的食物(牛奶、香蕉)、酸枣仁粥、百合莲子汤。

忌口:辛辣、油腻、过甜食物易加重阴虚火旺,加重失眠。


五、日常调养小贴士:自己也能做的“微针灸”

1. 穴位按摩缓解失眠

• 按压神门穴:位于腕部,握拳时小指侧横纹下,每天按压3至5分钟。

• 揉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顺时针按摩2分钟。

2. 中医耳穴疗法

在医师指导下,可自行贴敷耳穴贴(如神门、交感、皮质下),每晚按压5至10次。

3. 情志调节:情绪是失眠的“隐形杀手”

• 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写日记、与亲友倾诉或正念练习,减少焦虑情绪。

• 调整认知:失眠1小时≠“毁掉一天”,避免因失眠而产生焦虑的恶性循环。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一病区 宋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