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频繁拉肚子,小屁股通红,精神不振,家长们焦虑又着急。今天,我们就从现代医学和中医的角度,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科学应对小儿腹泻。
一、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为什么腹泻?
腹泻的常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1. 感染因素: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秋季腹泻常见元凶)、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
2. 非感染因素:比如喂养不当、腹部受凉、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中医则认为,小儿“脾胃虚弱”,消化系统功能还未发育完善,就像一棵刚刚扎根的小树苗。一旦饮食不节(吃多、吃杂、吃冷)、或者感受外邪(如风寒、湿热),就很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从而发生腹泻。
二、家庭护理的核心:防脱水+合理饮食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家长最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是:
1. 及时补液,预防脱水:腹泻会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首选“口服补液盐III(ORS)”,按说明书冲调,少量多次地喂给宝宝。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不要自行调配糖盐水或只喝白开水。
2. 继续喂养,保证营养:除非宝宝呕吐剧烈,否则不应禁食。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母乳;奶粉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更换为“无乳糖腹泻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以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烂面条、粥、土豆泥等。避免油腻、高糖食物。
三、中医怎么看?辨证分型有妙方
中医治疗腹泻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因和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证型及治疗思路,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1. 风寒泻
· 表现:大便清稀、带泡沫、臭味不重,肚子咕咕叫,可能伴有鼻塞、流清鼻涕等感冒症状。
·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2. 湿热泻
· 表现:腹泻急迫,量多次频,大便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气味臭秽,肛门红肿,可能伴有发烧、烦躁口渴。
· 治法:清热利湿,清肠止泻
· 代表方剂: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湿热泻的经典名方。
3. 伤食泻
· 表现:大便酸臭,像坏掉的鸡蛋,夹有未消化的奶瓣或食物,腹胀腹痛,哭闹不安,泻后腹痛减轻,不想吃饭。
· 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
· 代表方剂:保和丸。能帮助消化积滞的食物。
4. 脾虚泻
· 表现:腹泻时间长,反复发作,吃多了就拉,大便稀薄,夹杂不消化食物,面色发黄,精神疲倦,形体消瘦。
·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能强壮宝宝虚弱的脾胃,从根本调理。
四、除了吃药,中医还有这些好方法
·小儿推拿
· 补脾经、揉板门:健脾胃、助运化。
· 摩腹:顺时针摩腹可消食导滞;逆时针摩腹可健脾止泻(需辨证)。
· 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
(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操作)
· 穴位贴敷:将中药药膏贴于神阙穴(肚脐)、足三里等穴位,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止泻目的。
五、什么情况下必须立即就医?
虽然很多腹泻可以在家护理,但如果宝宝出现以下“危险信号”,请务必及时带他去医院:
· 持续高热不退。
· 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
· 出现脱水迹象:如小便量明显减少(连续6小时无尿)、哭时眼泪少或无泪、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
· 大便带血或脓液。
· 腹泻超过1周仍无好转。
面对小儿腹泻,家长们请记住 “补液是第一要务,饮食需持续保障” 的现代护理原则,同时可以了解中医 “辨证施治,调理脾胃” 的整体观念。必要时将中西医结合,能为宝宝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希望每一位宝宝都能顺利度过腹泻期,健康成长!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儿科 王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