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完成国考指标,了解和满足临床专科用药需求,丰富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内涵,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药学部陈军副主任带领药学部相关负责人到妇科、儿科、眼科、心血管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进行药品供应及使用情况调研。
调研中,药学部陈军副主任团队与妇科杜雪莲主任、儿科喻闽凤主任、眼科沈志华主任、心血管病科刘强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生主任及其专科团队就目前药品供应及使用,在用目录品种及新药申请目录品种的结构优化及调整等进行充分沟通与讨论。陈军副主任在每一个调研科室均详细介绍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国家医保谈判药品政策及国家绩效考核指标的相关要求。各临床科室主任均表示充分理解并坚决执行国家政策要求,双方就在用药品目录结构优化及新药引进方面达成共识。
药品供应及使用方面,目前最主要问题是缺药问题,经调查分析,造成缺药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相关药物管控政策导致的政策性缺药或停药,是临床反馈最多的问题,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重点监控辅助用药限购政策导致药品有库存但无法开出。根据《深圳市中医院阳光用药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重点监控的辅助用药每月全院使用不得超过8万元限额。此类药品经常不到半个月就因达到使用限额在当月停药,例如鹿瓜多肽等。其次,抗菌药物每季度使用金额排前两名的品种,下个季度限量采购(限购采购前三个月平均用药金额的50%),导致临床缺药,例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等。调研发现,医生由于工作繁忙,对药物相关政策了解甚微,药学部将加强宣教,提高医生对药物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和国家绩效考核指标导致原研或进口品种的采购适量控制。按照《深圳市中医院关于落实国家、省联盟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实施细则》,中选国产品种与原研药品可以同时使用,但中选品种用量必须不少于70%。药库每月采购数量为中选品种﹕原研品种=7﹕3(中标原研品种除外)。所以原研或进口品种是有适量控制,导致相应的缺药。
第二,由于生产企业产能原因导致的缺药,此类情况药库均要求配送公司出示相应的缺货说明,并及时通知药房。各药房均在医护群里通知临床科室,建议医生及时浏览微信群相关通知。
针对以上几种缺药情况,药学部拟将相关政策及管控要求上传至院内OA,并通过钉钉推送限购品种详细信息,供临床医生查询。药学部信息药师寇鑫晖博士将与计算机中心沟通,在HIS系统设置缺药预警,并开发药品进销管理模块,实现药品实库存管理和动态预警。
根据临床需要,增加深圳市中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以外的药品,可向药学部提交新药申请。按照政策要求以国家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应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逐步实现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不低于60%。非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国家医保谈判协议期内药品、国家集采、省集采协议期内药品、国家医保目录药品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临床诊疗规范、诊疗指南、临床路径涉及的药品。
通过调研,增进了药学部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了解了不同临床科室用药需求,减少了因缺药而导致的医患之间的矛盾。本轮调研很有意义,以后药学部将根据情况到更多的科室作更深入的调研。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药学部 梁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