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医院动态
了解深圳市中医院最新资讯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探案系列(九) 术口难愈原是口腔“常住户”作祟

发布日期:2022-11-26

一、病史简介

患者女,30余岁,2021年11月24日入住我院外一科。

主诉:右腰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3月伤口不愈合。


现病史:

● 患者3月前右腰部发现肿物,直径约1-2cm,皮色红,有牵扯感,至外院住院治疗,检查结果示肿物为脓肿(具体不详),遂行右腰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恢复良好,医生嘱7月29日返院复查并拆线。

● 拆线后术口旁新发2个脓泡并破溃,流出少量绿色液体,伴肿胀感,后再次至该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常规消毒换药处理,医生建议再次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患者未遵医嘱并出院。出院后至当地诊所就诊,服用中药及外敷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多次至我院门诊就诊及换药处理,医生建议住院行手术治疗,排除新冠后遂门诊拟“躯干皮肤感染”收入院。


既往史: 无特殊。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

● 体温36.5℃,脉搏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6/78mmHg

● 神清,精神可,营养中等,发育正常,回答切题,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肺腹部查体无特殊。

● 右腰部可见3个疮口,溃口周围红晕,少许绿色脓性渗液,伴肿胀感,溃口周围皮温稍高。



【入院化验】

● 血常规(五分类):白细胞 10.17*10^9/L,中性粒细胞# 7.15*10^9/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15g/L,血小板 362*10^9/L

● 凝血4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43.3s,纤维蛋白原 4.06g/L

● 血生化:肝功A8项:球蛋白 42.3g/L,A/G 0.96,传染病8项定性: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阳性(+),肾功4项、空腹血糖、电解质6项、血脂4项均无异常。



【辅助检查】

● 上腹磁共振(MRI)平扫(3.0T):右腰背部皮下脂肪间隙模糊,见片絮状T2WI高信号影,累及右侧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肋间肌、腹横肌及背部筋膜组织。右侧背阔肌体积增大,见类圆形、管条状异常信号影;右侧腹外斜肌体积增大,右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肌间隙模糊、T2WI信号增高;腹外斜肌局部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


 

胸部正位片: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中年女性,既往体健,无肾病、肝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本次发病以右腰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3月伤口不愈为主要表现,病程中无恶寒发热、咳嗽咳痰、腹胀腹痛等症状,消耗不显著。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轻度升高,余无明显异常。MRI提示右腰背部软组织、腹腔炎性改变并多发脓肿、瘘道形成。结合病史,目前考虑诊断右腰部皮肤感染性窦道,病原菌方面考虑如下:

1.革兰阳性球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软组织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大量存在于健康人口腔及皮肤,伤口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明显,可伴化脓,严重者可累及骨髓,通常可引起全身毒性症状,如高热、乏力等,且进展迅速。该例患者体温正常,伤口少量脓液渗出,局部炎症表现不剧烈,头孢菌素治疗效果欠佳。该患者病程进展缓慢,右腰部红肿不明显,不符合金葡菌或链球菌表现,可进一步行微生物检查,协助诊断。

2.厌氧菌感染:多生长在失活组织和缺血、缺氧环境中,可与需氧菌相互协同,需氧菌消耗了组织内氧气时,可为厌氧菌感染创造条件。病程进展迅速,多表现为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皮肤局部红肿痛,可见片状黑色病变,脓液稀薄奇臭。患者亚急性病程,病灶较深,且头孢类抗感染效果不佳,需考虑合并厌氧菌感染,可行脓液厌氧培养或mNGS检测,以明确感染可能的病原体。

3.其他低度毒力的病原体感染:如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诺卡菌、特殊真菌感染。放线菌感染为慢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软组织肿胀、脓肿或肿块,可形成窦道和特征性的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该患者病程较长、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需考虑放线菌感染可能;NTM软组织感染常见于医疗美容、手术、创伤后,多为快生长型分枝杆菌如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等,该患者病程长、毒性症状轻、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需考虑NTM感染可能;诺卡菌感染为慢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免疫抑制人群,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例虽然无免疫抑制基础,但仍需要考虑。可行脓液找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培养或mNGS等检查以明确或排除低度毒力病原体感染。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 2021-11-26行右腰部窦道切除术,放置负压吸引装置,术后予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常规术后抗感染治疗。

● 2021-11-29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无明显异常,继续用盐酸头孢替安常规抗感染治疗。

● 2021-12-6病情稳定,嘱出院到门诊常规换药。

● 2021-12-31换药时伤口见肉芽生长,有脓液流出,行大换药。

● 2022-1-5留取脓液送检,一般细菌涂片示:白细胞内革兰阴性杆菌(+),抗酸菌涂片:阴性。


● 2022-1-11脓液细菌培养提示:具核梭杆菌(++++)、直肠弯曲菌(+)及衣氏放线菌(+),TSPOT:阴性,予以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1.2g静滴-30 Bid抗感染。

● 2022-1-14 改为口服治疗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0.15g po Tid,连续用药5周后痊愈停药,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 右腰部皮肤感染性窦道



诊断依据:


1.主诉:患者右腰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3月伤口不愈合。

2.症见:右腰部可见3个疮口,少许绿色渗液,伴肿胀感。

3.查体:右腰部可见3个疮口,溃口周围红晕,少许绿色脓性渗液,溃口周围皮温稍高。

4.上腹MRI平扫: 右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肌间隙模糊、T2WI信号增高;右侧背阔肌、腹外斜肌局部见类圆形、管条状异常信号影,考虑右腰背部软组织炎性改变。

5.实验室检查:2022-1-5脓液一般细菌涂片示白细胞内革兰氏阴性杆菌,2022-1-12脓液培养示具核梭杆菌(++++)、直肠弯曲菌(+)、衣氏放线菌(+)。经充分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完全吸收。故诊断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1.患者中年女性,右侧腰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3月伤口不愈合,病程较长。入院时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住院期间用盐酸头孢替安常规术后抗感染,未进行引流液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出院后门诊常规换药伤口未愈流脓,留取脓液送检,微生物病原学检验提示具核梭杆菌(++++)、直肠弯曲菌(+)、衣氏放线菌(+),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考虑该患者是以具核梭杆菌为主引起的右腰部皮肤感染。对于类似本案例患者外科清创引流久治未愈,且进行常规术后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在实际临床诊疗中,应注意对病变部位分泌物或组织进行病原体培养,尤其是一些特殊病原菌的培养。这不仅对患者的抗菌药物选择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明确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的有效手段。

2.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leatum,Fn)是革兰阴性专性厌氧无芽孢杆菌,是人口咽部的正常寄生菌,可引起各种软组织感染。大量研究证实该菌为条件致病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该菌除可引起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龋齿等,还可以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肺部感染、心包炎、尿路感染、腹膜脓肿、关节炎、骨髓炎等[1]。作为优势菌种,Fn与临床厌氧菌感染的关系十分密切。直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微需氧。该菌是口腔定植菌群的一种,且其引起口腔外感染的疾病较少[2]。放线菌(Actinomyces)是人体口咽、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其生长缓慢。当皮肤黏膜屏障受到破坏时,会侵入更深的组织引起疾病[3]。放线菌病通常表现为慢性、缓慢进展性、无压痛的硬肿块,进而演变成多发性脓肿、瘘管和引流性窦道。放线菌常合并其他微生物感染[4]。治疗上,较多研究报道具核梭杆菌对大多数的抗生素敏感,一般多选择β内酰胺类(首选大剂量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 [5]。对于直肠弯曲菌治疗,可单用青霉素、阿莫西林或联合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经验性用药 [6]。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万古霉素。放线菌感染首选静脉注射青霉素,之后阿莫西林口服。本案例患者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天。后改用盐酸克林霉素胶囊0.15g口服,每天三次,连续用药五周后痊愈停药,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3.综上所述, 慢性创面一般愈合时间长,伤口迁延不愈且合并细菌感染,对于常规的术后抗感染治疗收效甚微,此时有效的机械性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是关键的一步[7],但同时应加强与微生物室的沟通,及时有效的对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一般细菌涂片、抗酸涂片、一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以及一些特殊病原菌的培养(如本病例中占比最多的厌氧菌培养)。有效的外科清创引流与合适的抗菌药物相结合,对创面愈合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SIMRE S S, JADHAV A A, PATIL C S. Actinomycotic osteomyelitis of the mandible-A rare

Case report[J].Ann MaxillofacSurg,2020,10(2):525-528.

[2] CINTRON J R, DELPINO A, DUARTE B, et al. Abdominal actinomycosis[J].Dis Colon Rectum,1996,39(1):105-108.

[3] 李倩,潘亚萍 . 具核梭杆菌与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1):1353-1356.

[4] MACUCH P J, TANNER A C. Campylobacter species in health, gingivitis, and periodontitis[J]. J Dent Res, 2000, 79(2): 785-792.

[5] DENES E, BARRAUD O.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nfections :clinical spectrum and bacteriological features of 78 cases[J]. Infection, 2016, 44(4):475-481.

[6] OGATA T, URATA T, NEMOTO D, et al. Thoracic empyema caused by Campylobacter rectus[J]. J Infect Chemother, 2017,23(3):185-188.

[7] PERCIVAL S L,MCCARTY S M,LIPSKY,et al. Biofilms and wounds: an reviews of the evidence [J]. AdvWound care( New Rochelle) ,2015,4( 7) : 373 - 381.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 邓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