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中医张剑勇:将中医思维贯穿到痛风治疗中
“朋友,海鲜啤酒烧烤走不走?
“别!我可不敢再放肆的吃了”
“嗯?咋了你?”
“我,年纪轻轻,居然犯痛风了!我一直以为这是中老年才得的病!”
“那就是你大意了!历史上,将痛风归为是风湿病的一种,痹证、痹病、白虎历节风痢疾都是形容痛风的名称。虽然痛风以前被称为富贵病、帝王将相病,一般来说是50岁以上才容易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嘎嘎加快,痛风人群年轻化的趋势可是愈发愈发明显了!”
“诶?你怎么这么了解痛风?”
“因为我参加了广东省名中医张剑勇教授创立的‘深圳市中医院痛风爱心俱乐部’。包括张教授在内的中医院风湿病科的医生、护士、研究生无偿解答患者们的疑惑、科普相关的知识,还会定期举办讲座。我刚刚说的那些,就是讲座里面的内容!除此之外,俱乐部还会时常举办义诊活动,在家就能接受名中医的指导!”
“我需要!我也要加入俱乐部!”
张剑勇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外祖父与舅舅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在受杏林家风与文化的熏陶影响下,张剑勇从小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耳濡目染的接触到许多中医中药知识,时常为外祖父和舅舅手中小小药草的功效所惊叹,而后更是毅然选择了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逐渐走入系统化学习中医的漫漫长路。
张剑勇教授他先后师从我国著名温病学家郭谦亨教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仕昌教授、彭胜权教授,对岭南温病学独有造诣。而后后又跟师广东省名中医李志铭教授数年,并师承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潜心研究“瘀痹学说”治疗风湿疑难病症;更有幸拜在百岁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门下,成为路氏学术的第三代传人。
(张教授连任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主席)
研究生毕业那年,张剑勇教授不幸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急性传染病,不积极治疗死亡率非常高),治疗期间,导师郭谦亨教授亲自看诊、把脉、辨证用药,在快速恢复体质的同时,张剑勇对中医的治疗有了更为切身的体验。他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优势,从而更加坚信不移,朝着中医的道路继续探索。
攻读博士期间,张剑勇教授参与抢救了一位二十余岁的狼疮脑(狼疮性脑病的简称,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一系列神经和精神症状)的女性患者,由于患者家处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家属被迫放弃治疗,最后不幸离世。患者的离世让张剑勇教授第一次感受到了不可抗因素带来的“无力感”。“如果医术再好一些,能力再强一些,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带着疑问和不甘,他开始深耕风湿病临床研究领域,着重研究痛风、红斑狼疮等疾病,不断提升自身医学水平、救治能力,力求能够更好、更快地救治病人。
因时制宜,中西医结合治痛风
融汇百家精粹,在中医治疗风湿病领域,张剑勇教授积累并总结出了独到的经验,形成了“驱风祛湿,扶正祛邪,化瘀为要,并调脏腑,顾护脾肾,调畅气机”的学术思想,博采众长,唯效是崇,并最终融会贯通。
(张教授在西湖免疫高峰论坛发表演讲)
张剑勇教授认为,治疗痛风应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医特色、中医思维为主导,首先考虑中医的病与证,体现中医思维,突出中医元素。临床时,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疾病的轻重,在不同的阶段,结合人体的体质状况,采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调理人体的脾肾、免疫功能,清理水湿、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使人体阴阳平和,扶正祛邪。
(张教授查看患者恢复情况)
他认为,疾病在不同的阶段,用药及治疗的方式天差地别。对于尿酸不是很高,并发症较少的早期阶段,可积极采取改变生活方式等非药类疗法的干预,包括饮食、运动、调节心情等。必要时再加上中医药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控制疾病发展,使患者体内正气恢复,痰浊淤血排出,维持体内平衡。
对于中期而言,患者常见尿酸很高、痛风频繁发作,并且合并“三高”、肾功能损伤等。此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西医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片、苯溴马隆片等),使尿酸趋于稳定,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限制并发症的发展。如果身上出现多处痛风石,甚至发生溃烂、感染、流脓。光靠口服药物治疗已独木难支,直接作用于痛风石的手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张教授给患者讲述病情)
他常说:“一个学科的发展,必定要靠团队的力量。”在深入研究风湿免疫性疑难病的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培养,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近5年来,风湿病科先后引进64名博士4名,同时鼓励3名在职医生攻读博士3名,累计招收培养博士87名,硕士32名;积极鼓励科室青年骨干医师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顶级风湿病科进修学习。他,要求青年医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求真的态度行稳致远。在知识的传授上,他张剑勇教授做到了倾囊相授,诲人不倦,在做好本院的传承工作之外,还担任深圳市第五、六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医师。在2022年度医院总结表彰会上,他带领的团队再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并获得专科建设进步奖!
为了实现学科发展与国内外研究同步的目标,他目光高远,引进先进的管理、学术经验。2017年引进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泉教授风湿病团队,有力提升了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血管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成人still病等疑难危重风湿病的临床诊治能力,在患者中赢得较好的口碑。
以爱之名,行仁医之事
在他眼中,医者的仁心体现在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早控制。“很多好了伤疤忘了痛疼的患者因为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也不重视缓解期的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肝肾功能的损伤,遇到诱发因素反复发作,引发越来越多并发症。”为了让患者能科学规范的得到疾病的正确知识,医患配合监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少走弯路,节省医药费,2005年,他首创“深圳市中医院痛风爱心俱乐部”,将风湿病的慢病管理及科普工作融为一体,带领团队扎实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他认为,医学科普是防病治病的利器,厚积薄发,传播患者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知识。爱心俱乐部发展至今,连续18年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举办义诊交流,通过媒体、网络微信等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累积开展传播活动300余场,受众8万余人次。他还建立了微信群、APP、公众号、抖音,把更多的患者凝聚在一起,帮助患者科学防治。目前,俱乐部会员发展到3200余人,获得“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的称号。
痛风爱心俱乐部除了为患者答疑解惑外,还是爱心传递的工具。2022年8月,科室收治了一名年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度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家属因经济原因想要放弃治疗。再次面对不可抗力因素,张剑勇教授有了应对的信心。他鼓励患者家属众筹,并组织科室医护及痛风爱心俱乐部成员为患者捐款,俱乐部成员纷纷慷慨解囊,从精神上及物质上伸出援手,最后患者重获新生。
(张教授诊治患者)
疫情期间,一位病友的孩子在老家感染新冠,发热咳嗽症状较重,农村诊所没有退烧药,情急之下在俱乐部群里咨询,医生看到后立即询问小孩具体情况,迅速开出中药处方,服药1剂后小孩体温恢复如常、全身症状缓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痛风爱心俱乐部充分诠释着“爱”的主题。
如何预防痛风的出现
张剑勇主任指出,痛风发生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人体先天不足、内在机能失调、代谢功能障碍、代谢不平衡,加上饮食过度(尤其是高嘌呤的饮食)以及受凉、受寒、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催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于存在痛风症状的患者,张剑勇教授认为,让患者认识疾病,正视疾病这个现实,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是最重要的。中医强调“急则治标”,患者出现痛风症状时可通过内服、外用中医药物的方式减轻痛苦;也可使用西医急性的止痛手段,例如非甾性抗炎止痛药。但“急则治标”终究只是一时之策,长效治疗还需要人们从日常出发,加强对痛风的认识。
张剑勇教授说:“痛风的预防要多喝水、管住嘴、少吃肉、迈开腿,从娃娃做起,从青少年做起,从我做起,从早做起。”
1.合理膳食,清淡饮食。不仅是痛风,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病症,清淡都尤为关键。减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限制火锅、老火靓汤等食物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啤酒(“八字方针”),没病时少吃,有病时不吃,病好了有节制地吃;每日饮水至少2000ml,促进尿酸排泄;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或富含植物蛋白质的食物。
2.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过量运动;在身体承受范围内,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身体抵抗力的同时,通过减轻体重、刺激排汗的方式,将身体内尿酸含量降低。运动方式可采取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游泳、瑜伽等。
3.戒烟限酒。喝酒不仅是产生痛风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产生心脑血管病和肝病的危险因素。
4.放松心情。压力过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新陈代谢会增快,过度消耗热量,促进尿酸合成。此外,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机体功能紊乱,不利于尿酸排泄。
5.减少熬夜。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人体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紊乱,会影响肾功能,导致尿酸排泄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尿酸代谢。熬夜还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容易复发。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医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