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针灸学,则是这瑰宝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珠,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更具有代表性而生动的实践。两千年来,针灸学始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着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依旧散发着熠熠光辉,被广大人民所需要与喜爱。
医生以病人的痛苦为感触,越痛苦的病人给医生带来的感触越深。这句话是于海波教授三十余年从医生涯的深切感受。在从医过程中,他时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中医针灸真正的价值在于把临床变为人际交流,将对细微病症指标的关注延展到人体整体健康的阴阳调和。
于海波教授师承岭南针灸学派靳瑞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教研工作30余年,治学态度严谨,深究古典医籍。不仅如此,于海波教授还创造性提出“脏腑——经络——脑”理论,并开展了“五脏皆与脑相关”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脑发育临床研究。
(于海波教授与学生)
于海波教授提倡“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思想,提出“从脾、肾论治”治疗五迟五软五硬的理论依据(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虚弱性疾患;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五硬: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肌肉硬。),形成“健脾益肾三针组穴”体系,综合应用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中药、音乐疗法、穴位敷贴等以调理患儿先天不足及后天失养。
一、针灸通过经络调解身体里的气血流注,产生局部刺激而形成整体效应
针灸学当中包含针灸法、针灸技术、针灸的器具等。针灸的“针”字:通“箴”,“咸”与心组合可变为感字,感在64卦里指阴阳交互感应,即医师、针与病人之间的交流;“箴”字上的竹字头,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它变成了石头、骨头,再到如今的金属,始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于海波教授为来自荷兰的患者把脉)
在于教授眼中,穴位是“空穴”,就像空中有空气一样,穴位中也流行“气血”,能够导引、传导气血的地方便是穴位。针灸的作用原理,便在于通过刺激穴位与身体“沟通”,从而让身体自身产生相应反应,达到治疗效果。
他认为,经络、穴位、气血是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产生共鸣的具象体现,是促使身体恢复顺应自然的参照与渠道。针灸作为一种健康干预手段,不仅能改善某一类症状,还可以对人的整体健康状态产生直接的作用。针灸作为医生用于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工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经络,针灸可以发挥出多种不同的治疗作用。一起来听听于主任与针灸的故事:
二、中医的治疗在保留传统性的同时,也不排除现代技术的应用
于教授秉承祖国医学精髓,注重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紧随科技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探索出的“数字针灸教学模式”已经获得行业普遍认可,研发的“虚拟针灸教学考试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院校及医院,所发明的如“智能持针器”、“温针灸器具”、“数字化电针仪”等针灸装备设施也已经显著地提高了针灸学科的服务能力。
“科学装备的进步使我们能够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演示,对各种场景进行考察研究。“
(于海波教授参与国际交流)
于教授还重视中医标准化工作,致力优化科学的评价系统。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参与3项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推进中医标准化发展,提升学科影响力。
三、医疗的最终目的是对于人的如实观照,从疾病观走向健康观
“中医自农业时代起便一直关注人,非常强调人的德行、道行。”
于教授认为在关注针灸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受唯技术论所支配,还是要着力在人这一大背景上。从技术走到人,从人又返回技术,从医生走到病人,从病人又返回医生。“中医关注的是生命情感现象,而不是解剖结构里的相关病症或者表现。”这一理念贯彻在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于海波教授为市民进行义诊)
小儿脑瘫,是以引起一系列肢体运动功能或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因脑在发育期受到创伤所引起。他认为小儿脑瘫的主题其实是发育,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健康,孩童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治疗应顺应它的发育,而不是只针对运动异常这一病症进行分析和治疗。同时,于教授也提出脑发育迟缓患儿及其家长应同步干预,并由此开拓了脑发育迟缓儿童中医药治疗的新途径。
”人的体质决定病的转归,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预防应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于教授认为,在高度统一的病因下,由于人们各自体质、年龄、抵抗性、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产生的病症也会各不相同。因此需根据个人差异的给予针对治疗,不论西药、中药,还是手术、扎针,或者仅仅喝生姜水,都有可能起到效果。
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对于健康的预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中医,有各自的方法去实践,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实践,这是中医的最基本特征。”
对于疾病预防与保健,于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最本质的身体健康不在于补品、创新健身操、穴位按压等各种外化形式。黄帝内经中记载:“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万事万物都与技术的术、数学的数相关。
这种关联具体到个人身上在于以下三点: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于教授认为,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凝聚了对生命特征的认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法门。
饮食有节。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注意节量按时、搭配均衡。嵇康《养生论》提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饮食如果不节制,便容易滋生百病。如果饮食过量,会给肠胃造成负担,从而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现代社会的一些所谓的“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因为饮食不节导致的。
起居有常。生活作息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早睡早起,少熬夜。《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
不妄劳作。《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描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站伤骨,久行伤筋”。过度的劳作会消耗精气,形神不能统一,加快早衰产生诸多病症,从而影响健康。因此,要注意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在工作之余,可以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禽戏、太极拳进行强身健体、日常保健。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医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