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重要新闻
了解深圳市中医院最新资讯

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病理核心期刊发表

发布日期:2022-08-05

7月29日,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的研究论文《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52 cases of breast phyllodes tumours with local recurrence》被国际病理权威期刊《Virchows Archiv》在线发表。


《Virchows Archiv》杂志以现代病理学之父——德国魏尔啸“Rudolf  Virchow”的名字命名,影响因子为4.535,是国际病理界公认的核心病理专刊之一,中国学者年发文占比约2%。邵牧民主任病理团队的研究论文针对华人发病率较高的乳腺叶状肿瘤首次提出该肿瘤的五种新的病理亚型,修正了WHO关于该肿瘤长期以来的单一形态学谱系和诊断标准,提出了早期乳腺叶状肿瘤新的病理诊断标准。文章主要是基于病理形态学的临床研究,由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独立完成。 



乳腺叶状肿瘤属于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文献报道,亚裔人群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率较欧美人群高10倍左右,且好发于年轻女性,国内不少三甲医院以及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的数据亦支持该统计结果。一直以来,病理医生均采用WHO的诊断标准对该类肿瘤进行诊断,但多年前的一位香港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引起了病理科邵牧民主任对WHO诊断标准的质疑和关注。十多年前,这位患者在外院被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良性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在同一部位又复发三次,均被诊断为良性纤维腺瘤(包括境外医院)。该患者首次至深圳市中医院就诊时,按照WHO诊断标准,这个病例确实不符合恶性,但半年后该患者再次复发到深圳市中医院手术。这位患者的多次复发引起了邵牧民主任的思考,通常,良性纤维腺瘤几乎不会复发、也不会发生恶性转变,为什么这个患者的“良性”乳腺纤维腺瘤会发生多次复发?是病理医生诊断错了?还是WHO诊断标准不准确?经过认真分析和判断,邵牧民主任给患者作出了“低度恶性纤维上皮性肿瘤”的诊断,经过随访,患者最终出现肺转移,确定为恶性肿瘤。那么,是良性纤维腺瘤转变成恶性叶状肿瘤还是患者一开始就是叶状肿瘤?带着疑问,邵牧民主任开始收集整理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复发病例进行追踪研究,最终发现:如果按照WHO诊断标准,相当一部分病例并不足以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但却出现复发甚至转移,而复发肿瘤表现出典型叶状肿瘤的形态学特点,这说明迄今为止广为采用的WHO诊断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偏差(WHO标准仅提出一种病理形态,即间质过度增生形成叶状结构),而通过对52例复发病例研究,本院研究团队发现至少还有五种早期叶状肿瘤病理形态类型没有被纳入WHO诊断标准,而是被诊断为其它肿瘤病变,以至较多叶状肿瘤病例被漏诊、误诊。由于诊断“标准”存在问题,导致这种漏诊、误诊现象较为普遍,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会诊的其它医院的该类病例所出现的误诊大都是因为“严格”按照WHO标准进行诊断导致的。因此,有理由怀疑乳腺WHO中关于该肿瘤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或者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群。


针对这一问题,邵牧民主任在全国乳腺病理会上做过专题讲座,引起了境内外专家和同行的积极关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邵牧民主任病理团队从具体病例的病理形态学出发,结合十几年的随访资料,首次总结并提出了乳腺叶状肿瘤五种新的病理亚型以及早期形态学诊断标准。几经反复的投稿和退稿,这篇没有任何“高技术手段”的纯形态学文章,最终得到了国际病理专家认可,得以公开发表。该临床病理研究结果的发表是对WHO乳腺肿瘤诊断标准的重要补充和修正,必将大大降低国内外关于乳腺叶状肿瘤的漏诊和误诊率,从而有效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更好地救治患者。


由于该肿瘤也是深圳年轻女性的常见病,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目前,邵牧民主任病理团队正在从分子病理层面对该肿瘤进行深入探讨,相信会有新的突破,为深圳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做出贡献。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 毕嘉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