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该学科建设单位在全国仅6家,深圳市中医院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单位,也是深圳市唯一的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近年来,市中医院五项措施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使肝病科历经深圳市重点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华东南六省中医肝病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省中医肝病专科技术协作组组长单位,在2022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肝胆病学排名第5,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一、以党建为引领,明确学科建设目标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整合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将党建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提高医院整体的学科建设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学科腾飞奠定思想基础;院领导挂帅,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指导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与医院定位和办院特色相匹配的重点学科。
(二)启动全局思维,保证学科建设思路吻合肝胆病学发展方向,切合疾病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紧跟现代医学前沿,以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要求规划学科发展。
(三)在医院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布局,以肝病科为优势学科,建立包括脾胃病科、肝胆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重症医学科以及中药制剂中心在内的学科群,促进学科良性发展,不断提高疑难、危重症疾病的中医药救治能力。
二、以人才为核心,激活学科发展动力
(一)聚焦学科长期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周大桥、童光东和周小舟为代表的具有较高中医药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卓越的专家为学科发展引领者,建立学科带头人及核心骨干人才的培养路径和考核管理办法,以中医药学术根基牢固、综合能力强为标准,开展后备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培育工作。
(二)不断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前瞻性、临床科研并重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营造治学扎实的研究型团队氛围,构建人才发展生态。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丹麦奥胡斯大学Bolund教授团队,建立国医大师徐经世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创建广东省名中医周大桥工作室、广东省名中医童光东名医传承项目,打造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中医药思维和传承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临床科研能力兼俱的优秀人才。现有国务院津贴专家及深圳市政府津贴专家各1人、国家领军人才与地方领军人才各1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各层次人才近20人、博导6人、硕导4人、博士16人。
(三)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培养体系。通过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传承、开展与国际接轨的顶尖院所进修学习、交叉学科学习、名医师承、以项目带人才等途径,打造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学科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创新人才,提升团队创造力。
三、以科研为基础,打造学科发展支撑能力
(一)不断推进研究平台建设,先后建设肝病研究室、人工肝室及FibroScan检测室、生物样本库,建成临床医学研究数据库、慢病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达到六级。在此基础上,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深圳市中医肝病重点实验室、肝病研究所。
(二)坚持防治肝脏疾病的研究方向,突出中医药特色,承接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先后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广东省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围绕防治肝硬化、肝衰竭、脂肪肝、肝癌等重点病种取得突破,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单篇SCI最高影响因子10.33),研究成果验证了中医药疗效并揭示疗效靶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0项,产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医肝胆病学科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坚持多学科协作,以学科学术思想与核心理论为指导,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产出与转化。联合深圳市中药制剂中心研发了肝乐颗粒、软肝颗粒、芪术消积丸、疏肝消脂方等一系列专用方药;与深圳华润三九制药平台开展软肝颗粒、疏肝消脂方等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携手丹麦奥胡斯大学、华大基因及睿法生物科技公司开展肝硬化、肝癌等重大疑难肝脏疾病的早期无创诊断研究。
四、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学科建设内涵
(一)以提高肝病临床疗效为核心目标,针对患者急需解决的系列临床重要问题,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先后创立了中医药补肾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肝炎、“祛肝瘀 生肝血”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疏肝消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解毒化瘀”治疗肝衰竭的理论,研发了芪术抗癌方、补肾清透方、养肝方、参术消脂方等系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中医药方剂,牵头和参与制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等各类中医药标准、中医肝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专家共识14项。
临床统计显示,使用补肾健脾方和补肾疏肝方将“大三阳”患者转换成为“小三阳”的比率由6.9%提高至16%;解毒化瘀法将肝衰竭的病死率降低了15.25%;“双抗”方法,即软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抗纤维化、抗病毒,将乙肝肝硬化逆转率由21.43%提升至60.81%;复方叶下珠、芪术抗癌方及中药介入防治肝癌的方法,使60%的肝癌患者生存率提高1年以上,40%早中期肝癌患者复发率下降。
(二)坚持价值医疗,不断完善医学模式。为适应肝病疾病谱变化,逐步开设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4个亚专科;以疾病为中心整合医疗资源,探索一体化诊疗服务新模式,建立中医MDT肝癌协作组,通过学科融合带动学科群诊疗水平的提高;成立“全国脂肪肝规范诊疗中心”,并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牵头成立华东南区域医疗和护理联盟,辐射范围扩至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安徽、福建6省,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疑难会诊转诊等工作,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五、以管理为抓手,助力学科可持续发展。
(一)围绕重点学科发展,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方式,并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高精专人才梯队培养实施方案》等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整合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深圳市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湿证实验室工作站等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学科相关科研平台、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满足学科发展需要。
(二)制定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一套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多方协同,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见效。同时,逐步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动态竞争的激励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科内生动力。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