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部分截图)
10月18日,由中国科协、中国针灸学会主办,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深圳市针灸学会、深圳市中医院承办的2020年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科学家学术论坛——“新时代针灸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展望”在深顺利召开。来自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调节中心、深圳市中医院等全国50余家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优秀青年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刘保延
“前浪后浪”齐相聚,“你说我评”展新貌
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创会副主席及秘书长李振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孙塑伦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刘力党委书记、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永清副校长、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许能贵教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处刘冬云处长、深圳市中医院易铁钢院长等领导及嘉宾出席论坛。深圳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深圳市针灸学会会长杨卓欣主持开幕式。
刘冬云
深圳市卫健委刘冬云处长指出新时代的青年中医药科学家是中医传承及发展的重要实践者,并向青年学者提出殷切期望,希望青年学者们要有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同时,希望大家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优势,增进友谊,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协同创新打下基础。中国针灸学会刘保延会长围绕针灸循证医学发展与展望对青年学者们提出问题,指出针灸在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的任务,为针灸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场引发强烈共鸣。
针灸“国家队”助力,全方位提升深圳针灸水平
2017年8月,深圳市中医院引进刘保延教授的中医针灸临床评价方法创新“三名工程”团队。在针灸“国家队”的助力下,市中医院引进了全国各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全国知名专家授课、培养针灸人才、建立专病门诊、请专家进行临床指导等方式,市中医院的针灸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刘保延介绍,在科研方面,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和中医临床数据中心平台,利用大数据解决临床问题,让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临床,使临床、科研一体化,大力提升市中医院针灸科研能力。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的《结合眼底微血管变化和中医证型的缺血性中风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和《基于肠道菌群调控宿主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分别获得2018年和2020年国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立项。
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让医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让深圳中医院医生与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专家进行交流,提升能力,全方位培养医生。在医疗器件研发方面,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把计算机技术和人体针灸结合,研发虚拟针灸人,并申请专利。此外,通过大数据帮助针灸规范化、标准化,让中医院团队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研究,参与国内的针灸指南制定。
14位学者分享学术报告,带来新思路和启发
当天会议,14位学者围绕“新时代针灸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展望”分享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中国科协第三届及第五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扶持人才吴佳霓、陈波分别在论坛上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就“一带一路”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机遇、如何提升针灸治疗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经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在未来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积极讨论,通过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针灸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并举例指出针灸治疗难治性便秘、压力性尿失禁、偏头痛、稳定性心绞痛、抑郁症等疾病的独特优势。本次会议促进针灸临床应用和科学原理阐释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迪,加深了海峡两岸港澳地区青年科学家的学术交流。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就针灸相关问题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学者未来发展学术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共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阐述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学者争鸣的学术观点,展示了青年学者严谨求实的风采,展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和新理念的碰撞,激发了进一步合作的热情。
转自: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