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压力也逐渐加大。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然高居首位,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并且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1]。其中,冠心病仍然是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重温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将为我们运用中医智慧化解“心脏刺客”来袭带来新的启示!
一、《内经》对冠心病的认识
《内经》早已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预后转归有了超前认识,与胸痹、心痹、卒心痛等对应。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特点注重取象比类思维,认为“热邪”、“寒邪”、“七情”这三大“心脏刺客”等均可加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1、“热邪”可灼心
《素问·刺热》提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热邪”源于饮食失调、不良习惯、劳倦内伤,现代人日常生活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选择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放纵,“火锅啤酒小烧烤,海鲜炸鸡小蛋糕,酗酒抽烟熬通宵”。《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提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以及《素问·五脏》当中的“多食盐,则脉凝涩而变色”,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冠心病的“得力助手”。过食肥甘厚腻,喜食煎炸之品或饮酒、吸烟,伤及肺胃,痰热内蕴;或因工作烦劳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久郁化热,热邪炼津灼伤血脉,发为胸痹心痛。
2、“寒邪”可堵心
《素问·调经论篇》有言:“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涩,凝涩则脉不通”,其认为“寒邪”会收引血脉,痹阻经脉,使络脉拘急,特别是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更易牵引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寒邪”致病还体现在秋冬季气温骤降时,因胸闷、胸痛、心慌前来心血管病科就诊的人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提升。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受寒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加之冬季运动量少,冠脉血流量减少、血运速度减慢引起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3、“七情”可扎心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云: “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指出思虑过度则心气虚,邪易趁虚而入导致心痹;《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忧思过度则心系拘急,进而使气道受到约束,气道受约束就会使气行不畅,这时候通过深呼吸可以使得气机得到舒缓。“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情志不遂可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气滞则血瘀,血瘀则心脉痹阻而促发本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生活压力日益激增,心理和精神类疾病给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内经》对于“养心”智慧的超前认识则早已向我们发出提醒与启示。
二、《内经》对冠心病养生调摄的启示
1、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嗜食肥甘厚味,避免偏食,保持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对于平时喜好的美食也要有适可而止。同时,还要及时纠正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通过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延缓本病的病程。
2、不妄作劳,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强调:“形劳而不倦”, 日常需要工作、运动(“形劳”),但工作、运动都不能过度,通过劳逸结合,达到“劳而不倦”程度为佳;起居调摄方面,建议大家能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睡眠,根据四时阴阳消长变化,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调养神志,恬惔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方面,冠心病患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在冬天时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及其他肺系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深刻影响到人们身心健康。《内经》强调保持精神内守、恬惔虚无的心态在“养心”中的重要地位,根据调养神志之道,一是做到避免情志过激,保持精神上的淡定平静,气血运行就能畅达、平顺;二是保持精神内守,神守于内,则正气不耗于外,气血充沛才能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6):583-612.
解读专家:深圳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 栾杰男
作者:深圳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 陈铭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