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国医大师团队以中医脑病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脑当为脏”理论,创立了中风先兆证、颅脑水瘀证、毒瘀交夹证等中医脑病特殊病证的证治规律,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精诚团结的团队。先后培养硕士生127名,博士生4名,师承人员9名,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科研课题72项,获奖15项。团队研究方向明确,中医特色突出,医教研整体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辐射影响力。
团队带头人张学文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首届国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陕西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终身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委员;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专家。1990年被国家二部一局确定为首批全国500名需要继承学术经验名老中医之一。1991年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十五”攻关需要继承学术的百名名老中医之一。从医60余年,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疑难病等诸多领域均有研究,对“毒瘀交夹”、“水瘀交夹”、“痰瘀交夹”、“气瘀交夹”、“颅脑水瘀”等病机的认识自成体系。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部省、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团队依托科室内分泌病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内分泌专业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水平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艾力彼“最佳临床型专科”,深圳市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首批中医类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依托单位(张学文国医大师中医传承内分泌工作团队),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王孟庸工作室)建设单位,广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李惠林工作室)建设单位。专科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对糖尿病的急性、慢性并发症等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进行了研究,开展以中药制剂及多种中医特色疗法为主的综合辨证论治方案,并研制出多种疗效明确且副作用小的纯中药制剂及院内协定处方。
“三名工程”项目开展期间,张学文国医大师多次带领团队来我院指导交流,通过学术研讨会、教学查房、教学门诊等多种形式指导提高我科中医诊疗水平。团队核心成员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我科进行临床、教学及科研方面的指导,从团队合作的三个方面: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及张学文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挖掘与传承,加强双方的沟通,探寻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积极推动学科交叉点科研及临床课题的申报与开展。专科亦积极外派科室成员至引进单位进修、跟师张学文国医大师,促进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此外,每年均举行三名工程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传播三名效应,推广三名成果,分享三名经验,共同提高特区中医诊治脑病、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水平。
通过“三名工程”项目的不断深入,专科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病区由2014年的20张床位增加至目前的46张,出院人次、收治病种及疑难危重占比均较往年大幅提高。中医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更加突显,新开展了包括穴位敷贴、穴位脉冲电刺激等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新技术。在融合了张学文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专科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申报了2个应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协定处方。同时不断提高现代医学诊疗水平,完善了各项内分泌激素检查和功能实验,开展了多种针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治的新技术新项目。科研方面,结合张学文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专科临床实践经验,已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及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项目近10项,获得各级科研经费资助近500万元;SCI论文发表取得了零的突破,已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中文论文百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10余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人才培养方面,科室通过开展各级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培训班,不断推广相关中医实用技术,培养中医人才,扩大科室影响力。近5年接受基层单位研修人员10人;外派至国内知名医院内分泌专科或引进单位进修近20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4名,出站博士后1名。
科室自引进张学文国医大师团队以来,临床诊疗水平、学科影响力均明显提高,在下一阶段,将积极邀请引进团队带头人及核心成员来深进行学术讲座、疑难病例查房、门诊坐诊及科研指导;同时,外派我科人员赴对方单位进修学习。继续挖掘国医大师的经验,提高临床业务能力,寻找科研突破点,进行更高层次、更深入的科学研究,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及省市级重点研究项目,争取发表更高质量的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