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个十一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恰如古有孟浩然之诗所道: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节气前后气候渐始潮湿,尤其是南方地区经常有雷暴的现象。正所谓继“黄梅天”之阴湿,开“夏伏日”之炎热。雷雨天频繁的灾害,更应提高对身体的养护,气温高,湿度高,首先直接影响广东朋友的敏感皮肤,在外易中暑;长久待在空调房又容易滋生螨虫,汗液长久残留在皮肤会导致一系列的皮肤病。小暑时节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空虚,不宜过饱,而且最容易发生浑身无力、脾胃不合、头身困重等症状。因此保养不论是养身还是养心,都应保护好自身的阳气,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此外,适当增加午睡对于任何年龄段的朋友,都是益善的。
养生:
小暑之养生,讲究的是养心。一养内脏之心,小暑阳气之盛,也要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对于阳气虚弱者,可以恰时治疗和调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养气血之心,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同时也离不开饮食的调和;三养处事之心,中华自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天气之毒辣,古代人民认为只能避让,因此像孟浩然等田园好手选择避世,静心养气。《易经》中小暑的卦象为“遁”,
即退避、隐居,正如清代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中医之道在于调养,因此最后一“养”,显得弥足珍贵。
起居: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古代大家在小暑之言,可见夕阳西下的时刻,气温并不是如此的炎热,反而静心下来有一种清凉的感觉,因此建议广大朋友不要一直待在空调房,工作狂在下班后,学生党在放学后,养老族在午觉后,非常适宜出门走走,或是在阳台吹吹风,对心情乃至气血的调节都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同时日照时间较长,把自己家的衣物和床单都拿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晒一晒,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运动:
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因此很难让人选择“运动”这一生活方式。所以夏天运动在于一个“慢”字,在夏天做些慢运动、有氧运动,在温度不是特别高时,到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或游泳,一来不会中暑,二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饮食:
“西瓜凉茶,勾起无数夏日的回忆。”鲁迅先生写道。确实,但是这些清凉解暑之物在冰冻后切忌空腹下肚,也避免多食用寒食。夏季不论小暑大暑,脾胃易空虚,冰冷饮食更易腹泻。既要抗湿热,我们推荐辛温发散、清淡辛香的暖脾胃的食物,莲藕,香菜,生姜,洋葱,芹菜等辅料食物在此时派上用场再适合不过。热爱饮汤和水果的朋友可以午后一盘红润的桃子配一锅三豆饮,或绿豆,或莲子糖水。既缓解了暑气,又惬意了心情。
三豆饮:
三豆饮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扁鹊的著名处方,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自古以来有许多患者受益于此。
所谓三豆,即红,黑,绿豆
食材:绿豆、红小豆各2把、黑豆1把、老冰糖一块
做法:三豆洗好用清水浸泡至少3个小时,沥干。在锅中一次性加好适当清水,先加入红,绿豆,待煮至发胀后,加入黑豆,煮一个小时,看到红豆绿豆煮烂,黑豆发软即可,最后加入冰糖便可出锅。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祛湿,还能祛痘尤其是三豆混效提高了营养价值,老少皆宜。
针对这一节气特征,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开展了新的综合性中医疗法----扶阳火罐。扶阳火罐是将火罐、艾灸、推拿、热疗这几种中华传统疗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中医治疗技术,是以艾灸为主,同时将推拿、热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疗法,通过其作用于穴位,有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之功,适用于亚健康人群,以及阳气不足,元气亏虚人群。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蔡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