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天气渐暖,万物复苏,不少糖友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糖尿病足。青团、春卷等时令美食鲜香油腻,让糖友们的血糖悄悄“放飞”,再遇上“回南天”与“倒春寒”,使糖尿病足的风险悄然升高。近期内分泌科门诊中,因踏青磨出水泡、赏花赤脚染菌的糖足患者明显增多。别慌!值此阴阳平衡之季,正是调糖护足的关键时机,带您摸清糖尿病足的“春分防治攻略”!
一、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共同作用引发的足部溃疡、坏疽或深层组织破坏,是导致患者截肢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黄帝内经》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糖尿病足在中医属“脱疽、痈疽”的范畴,《灵枢·痈疽》篇记载:“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结合《素问·奇病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等篇章,可将其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毒瘀互结”:
1.阴虚燥热,正气不足
糖尿病患者饮食不节,酿生胃火,灼伤肺肾之阴,导致三焦燥热,五脏枯涸(《丹溪心法》),耗伤气阴,营血不足,致皮肤干燥皲裂,创面基底苍白。
2.瘀久化毒,毒盛成腐
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导致肢端失养,组织缺血缺氧,瘀血日久,化火生毒,腐肉成脓,可见足部红肿灼痛、溃烂流脓。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高水平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首批中医类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依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中医传承内分泌工作团队),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糖尿病足合作单位。科室擅长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病程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内分泌病科基于《灵枢·痈疽》及《外科正宗》对糖尿病足进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病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分型施治,建立糖尿病足分期治疗体系。
1、急性感染期
糖尿病足急性期多属“热毒炽盛证”,表现为红肿热痛、脓液黏稠。
治疗目标:控制感染、清除坏死组织,阻断病情进展。
中西医结合策略:在胰岛素强化及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内服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等中药汤剂,外敷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抗感染,无菌换药清理创面,负压引流化腐排脓,以截断病势,防止毒邪内陷。
2、迁延期
糖尿病足迁延期多属“毒瘀互结证”,表现为腐肉未脱、脓液稀薄,需活血通络、透脓生肌。
治疗目标:促进脓腐排出,改善局部血供,防止组织进一步坏死。
中西医结合策略:通过内服托里消毒散,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无菌换药、超声清创等治疗,必要时进行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如支架置入、球囊扩张),以活血通络,透脓生肌,促进创面恢复。
3、恢复期
恢复期多属“气血两虚证”,表现为溃疡苍白、肉芽不生。
治疗目标:促进创面愈合,恢复足部功能,预防复发。
中西医结合策略:通过内服八珍汤,外敷冲和膏、红油珍珠膏、生肌玉红膏等中药以生肌长皮,配合营养支持,并指导进行床旁功能锻炼(踩单车、按摩穴位等),结合中医理疗,以预防畸形,恢复足部功能。
案例分享
70岁的何叔因不慎被开水烫伤后左足大趾出现水泡,经过自行消毒处理后水泡破溃,创面可见黄色脓性分泌物,伴有红肿热痛,于是到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求诊。
查体可见左足第一足趾可见一1.0*0.8cm创面,7点方向可探及3cm潜行窦道,于是先后经过切开引流、超声清创、负压吸引、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中药外敷等综合治疗后,何叔的伤口逐渐缩小,并最终愈合。
五、日常护理贴士
糖尿病足护理需融入生活点滴,遵循 “自查+防护+调养”的三位一体原则,为双脚筑起“金钟罩”。
足部自查:
每日检查脚底、趾缝,寻找皮肤水泡、裂口、红肿等病变;用手指轻触足背动脉(足背正中高位)搏动强弱,对比双足温度差异。
2.鞋袜选择:
选择白色或浅色纯棉袜,每日更换,检查内衬线头,忌穿紧口袜;拒绝硬底鞋、人字拖、尖头鞋,鞋头预留1cm空间;选择魔术贴设计,避免系带压迫。
3.皮肤护理:
注意保湿防裂,每晚温水泡脚(水温≤37℃,5分钟)后,用润肤乳涂抹足跟、足弓,避开趾缝(湿度>80%易滋生真菌);切勿自行修剪老茧或鸡眼,避免外伤。
4.四季调养:
春防湿:梅雨季用苍术艾草足浴包沐足,祛湿防癣,保持足部干洁。
夏防晒:避免赤脚行走,减少足部收到的紫外线照射。
秋润燥:涂抹润肤乳膏以保护足部皮肤,润燥防裂。
冬保暖:注意足部保温,但要注意热水袋、泡脚导致的烫伤。
温馨提醒:
对于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出现足部麻木、疼痛、皮肤颜色改变、溃疡或其他异常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关爱自己的健康,从足部开始,让我们一起守护您的每一步!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 张鹏翔、刘德亮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 赵恒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