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又称“海洋弧菌”,可通过伤口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这个“熟悉的陌生菌”,由于其高致残和致死率而受到关注,它通常存在于温暖海水区域,与海水、海鲜等相关。然而,越来越多报道显示淡水鱼也可携带创伤弧菌导致人类感染,本文将带您走进一个真实案例,深入了解创伤弧菌感染的过程及相关防治知识。
患者故事:一条淡水鱼划伤引发的创伤弧菌感染和手指坏死
故事发生在夏季的深圳,32岁的L先生(化名)在市场采购罗非鱼时不慎被它的背鳍划伤左手中指。起初,他并未在意这个小伤口,但不到2小时,受伤手指出现肿痛症状,在社区接受了消毒包扎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后,他的症状并未缓解,反而持续加重,并出现发热和寒战,在受伤后约24小时,他被120送至深圳市中医院急诊科,随即转入外科病房。入院时,他的体温已升至38.4℃,脉搏114次每分钟,出现寒战、高热、神情紧张、气息急促、血压下降等脓毒症表现,查体见他的左手中指末节皮肤紫暗,发冷,无触觉,左手掌背红肿,并有条状红线沿着左手掌背向前臂和上臂蔓延(见图),接诊医生立即予留取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及相关检验,随后立即给予静滴广谱抗生素及补液治疗,并使用粗针点刺中指末节,见无血液流出,考虑手指末节坏死,立即手术切开减压,随后,在左手掌背外敷深圳市中医院院内制剂复方二妙液,手臂外敷清热消肿膏剂,并予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汤剂,经处理,他的症状逐渐改善。
58小时后,血培养结果报危急值:创伤弧菌,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为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他的症状继续改善,后期中药以托毒生肌为主。他于受伤后第13天出院。之后定期门诊换药,受伤后第90天,坏死组织自然脱落。由于手指末节萎缩和畸形,他最终选择手术切除手指末节。
创伤弧菌的真相
已知的弧菌属细菌有100多种,其中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是重要的致病菌。霍乱弧菌于1883年被发现,已导致多次霍乱大流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而传播,可导致人类出现剧烈的腹泻;副溶血弧菌是1950年从日本一次爆发性食物中毒中被发现,存在于近海海水、鱼类、贝壳食物中,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创伤弧菌,于1964年由美国CDC首次分离出,是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无芽孢,需氧菌和厌氧均能生长,嗜盐,常见于温暖海水区域,常寄生在贝壳类海洋生物中。人类感染后若出现创伤弧菌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死亡率大于50%,存活的患者多需重症监护甚至截肢。
创伤弧菌感染常发生在每年3-11月的温暖沿海地区,我国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也有病例报道,如2022年攀枝花市及2023年贵州各有病例报道。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创伤弧菌根据分子表型可分为三种生物型。其中,生物型1主要感染人类,是大多数临床病例的类型;生物型2主要引起鳗鱼感染,极少感染人类;而生物型3则兼具生物型1和2的生化特征,它是在1996至1997年夏秋季节,以色列爆发的一起与人工鱼塘养殖罗非鱼相关的创伤弧菌感染事件中首次被发现和定义的,被认为是原始细菌进入鱼塘新环境后的进化导致,当时共导致62人感染,出现伤口感染和败血症。随后,以色列政府实施了“罗非鱼必须去除鳍、鳞后再销售,且须全程冷链运输”的政策。此后,全球范围内鲜有罗非鱼导致创伤弧菌感染的报道。
创伤弧菌显微镜下图(Baker-Austin C, Oliver JD. Vibrio vulnificus. Trends Microbiol. 2020;28(1):81-82.)
罗非鱼导致创伤弧菌感染相关零散报道
1999年,香港报道一位患有糖尿病的83岁女性,处理罗非鱼时被其背鳍刺伤,导致创伤弧菌感染而死亡;
2006年,加拿大报道一位既往有乙肝和肾功能不全病史的58岁男性,接触和食用了罗非鱼后出现创伤弧菌感染,最终死亡;
2017年,加拿大报道一例接触罗非鱼导致创伤弧菌感染的案例,未明生物类型,经手术干预及抗感染治愈;
2022年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回顾分析2020-2022年间收治的6例创伤弧菌感染病例,其中一位患有肝病的41岁男性因接触罗非鱼感染创伤弧菌,最终截肢;
2022年10月,攀枝花市一位76岁男性,因被处理罗非鱼的刀割伤而感染创伤弧菌,导致截指,住院29天;
2023年7月,深圳市一位60岁男性在处理罗非鱼时被刺伤手指,40小时后就诊,导致手指坏死及感染性休克,重症监护治疗并最终截指(深圳卫健委公众号);
此外,生食生蚝、或伤口接触海水、海鱼、虾、贝壳类海鲜等导致感染创伤弧菌的事件时有发生。
创伤弧菌感染途径
主要有:一是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海鲜,二是通过开放性伤口接触带菌的海水、咸淡混合水(主要为河口入海区)或水产品.
临床表现
1. 经口食入导致的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休克和肢体疼痛、血性大疱等原发性脓毒症表现,常见于生食生蚝等贝壳类海鲜后;也可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炎症状。
2. 伤口途径导致的感染:从局部红肿热痛开始,迅速进展为广泛的组织坏死,并快速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脓毒症休克表现。
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示意图(来自Walter K. What to Know About Vibrio vulnificus. JAMA. 2023;329(9):772.)
哪些人容易感染?
各人群均可感染,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上多见。嗜酒、患有肝病、血色病、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剂或降低胃酸水平药物的患者等为易感人群,且更易出现重症感染。
识别与治疗
结合进食海鲜或伤口接触海水等病史以及症状体征可初步判断,确诊需依靠细菌培养结果。治疗包括静脉输注抗生素、手术、对症支持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及早识别和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预后。
我国2025年创伤弧菌脓毒症急诊专家共识推荐:一旦怀疑创伤弧菌感染,尽快留取血液、组织、水泡液等标本培养,遵循“早期、联合、足量”的原则,1小时内静脉输注抗生素(三代头孢+喹诺酮类,连续7至10天),而急诊手术是创伤弧菌坏死性软组织感染治疗的关键,多学科合作的模式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我们怎么预防?
1、易感人群需调整生活饮食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勿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或淡水鱼;
3、厨房生熟菜分开装,处理鱼或鱼类作业时,应戴厚橡胶手套保护。
4、当存在皮肤伤口、纹身、近期手术等情况时,应避免接触海水或咸淡水环境(不游泳、不捕鱼、不接触生海鲜)。
5、若在咸水环境发生划伤,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如存在肢体疼痛、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创伤弧菌威胁人类健康,也影响渔业生产,需积极防控。我国自引入罗非鱼以来,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罗非鱼生产和消费大国,罗非鱼产品包括活罗非鱼、鲜冷或冻罗非鱼(片)等,而我国市场消费主要为活罗非鱼,年均消耗数十万吨,这无疑会增加感染风险。近年来,深圳等地散发的与罗非鱼相关的未明生物类型的创伤弧菌感染案例,似乎提示上世纪90年代在以色列发现的3型创伤弧菌可能已在全球传播。而无论如何,淡水鱼可携带创伤弧菌导致人类感染已成事实,这可能与环境改变下创伤弧菌的进化或淡水和海水水产品交叉污染有关。这既提醒临床医生在接诊淡水鱼伤患者时也应警惕创伤弧菌感染,也警示包括内陆地区居民在内的广大民众,要增强防控意识,掌握相关预防知识。此外,还凸显了加强水环境及水产品微生物监测的重要性以及研发相关疫苗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Amaro C, Carmona-Salido H. Vibrio vulnificus, an Underestimated Zoonotic Pathogen. Adv Exp Med Biol. 2023;1404:175-194. doi:10.1007/978-3-031-22997-8_9
[2] 卢中秋,姚咏明等.创伤弧菌脓毒症临床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5).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34(02):163-172.
[3] Chan WL, Chan CH, Chan TY. Vibrio vulnificus septicaemia and necrotizing fasciitis after a prick from the dorsal fin of a tilapia.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999;93(2):174.
[4] Vinh DC, Mubareka S, Fatoye B, Plourde P, Orr P. Vibrio vulnificus Septicemia After Handling Tilapia Species Fish: A Canadian Case Report and Review. 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06;17(2):129-132.
[5] Majere RA, Cortina S. Necrotizing wound infection from a tilapia fish injury. CMAJ. 2017;189(14):E539-E541.
[6] Guo L, Chen JS, Deng PW, Shi TY. Finger necrosis with Vibrio vulnificus bacteremia caused by a scratch from the dorsal fin of a freshwater fish. Asian J Surg. 2024;47(11):4881-4882.
[7] Chen T, Wang J, Peng S, et al.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 from tilapia sting wounds in an inland city: A case report. Heliyon. 2024;10(6):e28012. Published 2024 Mar 14.
[8] Wang J, Weng X, Weng Y, Xu Q, Lu Y, Mo 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 in the coastal city of Ningbo, China. Front Microbiol. 2023;14:1220526. Published 2023 Jul 4.
[9] Bisharat N, Agmon V, Finkelstein R, et al.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features of Vibrio vulnificus biogroup 3 causing outbreaks of wound infection and bacteraemia in Israel. Israel Vibrio Study Group. Lancet. 1999;354(9188):1421-1424. doi:10.1016/s0140-6736(99)02471-x
[10] 代云云,袁永明,袁媛,张红燕. 中国罗非鱼产业供求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7):144-149。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外一科(普通外科)郭良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放射科 石婷玉
电话:189252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