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重要新闻
了解深圳市中医院最新资讯

一方安神颗粒 万千稚子安心—深圳市中医院“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研发应用纪实

发布日期:2025-10-29

一、一盏灯下的转变——当焦虑家庭重见宁静微光

晚上九点,深圳一个普通家庭的客厅里,6岁的男孩小宇(化名)正专注地搭着积木,神情安静。母亲陈女士在一旁看着,眼里带着许久未见的轻松。


就在几个月前,这个家庭的氛围还截然不同。一次假期旅行期间,小宇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返家后开始出现频繁眨眼,每天不计其数,并逐渐伴有清嗓子、扭脖子等表现。“那时候,他几乎每分钟都在眨眼睛,喉咙里也不停地发出‘吭吭’声,我们看着心里特别着急。”陈女士回忆道,全家人的心情都跟着孩子的症状一起紧绷起来。


像许多有类似经历的家庭一样,陈女士带着孩子来到深圳市中医院儿科寻求帮助。在资深专家邱静宇教授的诊室里,他们了解到一种名为“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院内制剂,并开始尝试使用。


“变化是在用药大约一周后开始的,”陈女士说,“我们注意到,他眨眼的频率明显降低了,清嗓子的声音也少了。”更令她感到宽慰的是,随着治疗继续,孩子的抽动症状进一步改善,情绪也平稳了许多。“看到孩子一天天好转,我们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能慢慢放下了。”


在深圳市中医院儿科,像小宇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抽动障碍等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许多家庭“成长的烦恼”。而源自中医药智慧的“小儿安神补脑颗粒”,正以其“整体调节”的思路,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带去一份难得的安宁与信心。


二、时代新课题——当“成长烦恼”叩响健康警钟

当智能化设备深度融入生活,当知识获取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儿童健康领域也普遍被认为面临着新的课题。“在儿科门诊,除了感冒发烧,因挤眉弄眼、耸肩摇头、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来看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已成为许多儿科医生的共同感受。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像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类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总患病率不容忽视,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因素之一。


这些疾病的孩子,智力往往正常,却常常被误解。他们可能因为“上课老走神”被批评,因为“小动作多”被同学排斥,因为控制不住的发声或抽动被贴上“坏习惯”的标签。这不仅影响学习,更给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


为何如今这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已成为现代家庭普遍面临的健康新课题。


“从临床观察和大量数据分析来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较大的精神压力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联因素。”深圳市中医院儿科青年医生王璋医生指出。现代生活中,孩子们的“屏幕时间”大幅增加,绚烂、快速切换的画面不断刺激着他们尚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此外,一些孩子面临的成长期望与课业负担,也可能使他们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


从中医理论来看,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就像一棵正在萌芽的幼苗,需要温和呵护。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压力,容易导致“肝气不舒”,就像树木的枝条被束缚,无法舒展;而“脾常不足”的体质,在思虑过重的情况下,运化功能易受影响,所谓“脾虚生痰”。内生的“肝风”与“痰浊”相互勾结,上扰清窍,便可能表现出各种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症状。


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现代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健康课题。当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悄然改变,健康守护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这一“新时代的挑战”,社会在寻求解决方案,而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智慧,正提供着一个重要的应对视角。


三、守正创新——一位资深教授与她的时代答案

在深圳市中医院儿科的诊室里,邱静宇教授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她的面前,是来自全国各地、带着焦虑与希望而来的家庭;她的心中,则装着一幅跨越二十年的科研与临床“地图”。作为中医儿科第一位女博士,师从李少川、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大家的深圳市名中医,她将深厚的师承学识,悉数倾注于当代儿童的健康守护中。


邱静宇的从医之路,最初聚焦于中药治疗小儿癫痫。深厚的神经学科研背景,让她对儿童大脑的“电路运行”有着深刻理解。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她敏锐地察觉到,儿科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抽动障碍在门诊是‘罕见病’,几个月也遇不到一例。”邱静宇回忆道,“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她发现,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很多孩子的症状在初期未能被准确识别——频繁眨眼被当作结膜炎治疗,清嗓子被认为是咽炎,摇头耸肩则被怀疑是颈椎问题……孩子们承受着症状的困扰,更承受着被误解的压力。


“作为医生,不能对时代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股朴素的信念,推动着她将研究方向从癫痫转向了抽动障碍、多动症等新兴的儿童神经精神疾病领域。


转向,意味着从零开始。没有成熟的诊疗路径,她就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临床,一份份地收集病例,一条条地分析症状。她发现,单纯使用传统的“镇肝熄风”或“清热化痰”之法,对于这些由复杂情志因素诱发的现代病,效果时有反复。


灵感,最终回归经典。她深入中医典籍,从宋代《济生方》的经典名方“涤痰汤”中汲取智慧。该方本是治疗“风痰上蒙清窍”所致疾患的良方,这与她临床观察到的患儿“肝风挟痰上扰”的核心病机不谋而合。


然而,古方虽好,未必完全契合当下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未充”又易受情志所伤的体质特点。于是,她开始了漫长的化裁之旅,在涤痰汤基础上,加入安神补脑、健脾益智之品,最终形成一个更为周全的新方——这便是“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雏形。


处方的确立只是第一步。在剂型选择上,邱教授曾有过疑虑。“传统观念认为汤剂药力最猛,起效最快。”出于对疗效的极致追求,她最初让患儿汤剂与颗粒剂同用,以求速效。但孩子的服药依从性和家庭的便利性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推动了她和团队近三年来对380多例患儿进行单纯颗粒剂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令人振奋,持续观察到的积极改善数据,逐步确立了她对颗粒剂单用的信心。“是患者的反馈和严谨的临床观察,给了我最终的信心。”邱静宇感慨道。


这份源于临床的信心,也经历了时间的漫长检验。该方于2001年正式获批成为深圳市中医院的院内制剂,标志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获得了初步的官方认可。自此,这服凝聚着古今智慧的方剂,开始了它在更大范围内的临床应用。至今,它已为万千患儿服务超过二十个春秋,其积累的丰富临床案例与观察数据,成为后续深入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石。


从一方一证的传统智慧,到面对新问题的守正创新,以邱静宇教授为代表的深圳市中医院儿科团队,不仅完成了一段科研攻关,更递交了一部回应时代需求的仁心答卷。


四、古今对话——从经典古方到现代科学答卷

(一)整体调节的用药智慧。

面对孩子复杂的病情,是选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快速压制,还是选择“固本培元、身心同调”的深层治理?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组方,生动体现了中医药在面对现代疾病时,所展现的战略智慧。


该方剂以古方“涤痰汤”为基底,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制止各种抽动症状,而是构建了一套精密的“身心同治”系统:用石菖蒲、胆南星开窍祛痰、祛风定惊为“君”;佐以半夏、茯苓等加强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之力;再加入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消食和中的诸味药材,构成了一张精密的协同网络。


“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抽动的症状,而是孩子整体的身心状态。”邱静宇教授解释道,“就像一株小树苗,如果土壤贫瘠(脾虚),又经常遭遇大风(肝风),它自然会摇摆不定。我们的方法,不仅是给树苗增加支撑(止痉),更是要改良土壤(健脾),增强树苗自身的根系力量(补肾益智),让它自己能站稳脚跟,从容应对风雨。”


(二)临床数据的有力呼应。

理论的美好,需要现实的印证。前期一项纳入94例抽动障碍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显示,在单独使用小儿安神补脑颗粒后,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评分,在用药4周后即出现下降,且随着治疗周期延长,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同时,中医证候的总评分也呈现出类似的积极变化。


这些客观数据构成的曲线,讲述了一个让医生和家长都感到欣慰的故事:患儿的核心抽动症状、以及与之相关的烦躁、睡眠不安等整体状况,都随着治疗出现了改善的趋势。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改善具有持续性,一项为期半年的随访研究提示,该制剂展现出令人期待的远期效果。


这背后,是“整体调节”理念在发挥作用。许多家长反馈,孩子最先改善的往往是“睡得更沉了”、“吃饭更香了”、“情绪更平稳了”。当身体的“内环境”恢复稳定与平衡,如同土壤得到改良,那些生长于其上的“杂草”——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失去了疯长的根基。


从一纸古方到一份现代临床研究数据,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研发历程,生动诠释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内核。它用融合了千年智慧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儿童神经精神健康的守护,提供了一条源于中医药智慧的特色路径。


五、体系的力量——一个重点专科的传承与突围

一款有效方剂的背后,不仅是医者的智慧,更是一套成熟体系在保驾护航。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稳步发展,勾勒出一条从“名医名方”走向“名药名院”,最终惠及千家万户的清晰路径,展现了深圳在中医药创新领域的系统化布局。


(一)名科基石与人才接力。

这款明星制剂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平台和薪火相传的团队支撑。它最初源于医院儿科专家邱静宇教授二十余年的临床心得与科研攻坚。如今,这一宝贵成果的转化与深化,正由深圳市中医院儿科——这一广东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的优秀团队接棒前行。


在这里,学术传承如溪流汇河,奔涌不息。科室在现任主任、江西省名中医喻闽凤教授的带领下,持续夯实专科根基,她本人在小儿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疾病领域的深厚造诣,为包括抽动障碍在内的儿童疑难病诊疗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与坚实保障。科研创新的火炬则由中坚力量高高擎起。副主任倪新强博士,作为专注于儿童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科研先锋,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推动儿科科研向纵深发展。而像刘华、王璋、林雁医生这样,曾师从邱静宇教授、如今已成为科室中流砥柱的新生代,则完美诠释了传承的真谛——他们既是前辈经验的汲取者,也是立足临床的新思考者与践行者。


这个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梯队,与科室整合了中药、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的综合诊疗平台一起,共同构成了名医成长、名方诞生与发展的沃土,确保了儿科事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绵延不绝。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激活创新源头。

深圳市中医院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邱静宇教授的经验方与现代医药产业对接。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携手,是实现从临床经验到标准化、现代化中药的关键一步。目前,该制剂已正式获得国家1.1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IND)受理通知书,标志着其研发正式进入了由国家药监局监管的规范化新药创制通道。与此同时,“小儿安神补脑颗粒治疗抽动障碍IIT临床研究”项目的启动,旨在更深入地明确其适宜人群与临床价值,体现了研发团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让中医药智慧照亮更多家庭。

药物的最终价值在于被需要的人所用。项目团队正通过医生教育、患者关爱等项目,致力于提升公众对儿童神经精神疾病的科学认知,减少病耻感,让更多家庭能从中医药智慧中受益。


从诊室的凝思到实验室的钻研,从严格的生产质控到前沿的临床研究,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旅程,是“名医、名科、名院”与现代化创新体系深度融合的缩影。它展现了深圳在追求“病有良医”的道路上,不仅致力于攀登技术高峰,更致力于构建一个让市民安心、信任的健康守护闭环。


六、超越药方——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共同修行

药物的力量至关重要,但孩子的康复之路,更需要一个温暖的“港湾”。深圳市中医院的医生们深知,药方只能开给孩子,而“健康的处方”需要开给整个家庭。


(一)家庭:最重要的康复中心。

“很多家长来的时候非常焦虑,我们理解这份心情,并发现一个放松、支持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康复之路上的重要力量。”医生们指出。因此,在开出药方的同时,他们总会多一份“生活处方”:


1.给孩子“减负”:不仅仅是减轻书包的重量,更是减少心灵上的负担。与孩子沟通,酌情减少一些课外班,给孩子留出无所事事、自由玩耍的时间,这比许多药物都更为宝贵。


2.给家庭“减速”: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全家一起享受一段安静的亲子阅读时光,或者一起到户外散步、运动。让家庭的节奏从“催促”变为“陪伴”。


3.给沟通“升温”:当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理解和接纳远比批评和提醒有效。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没关系,爸爸妈妈知道你也不容易”,是平复孩子内心波澜的最佳良药。


一位带孩子复诊的父亲分享了他们的变化:“以前家里话题三句不离学习,现在我们会一起下棋、打球。医生说‘药是辅助,爱是根本’,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孩子放松了,症状反而轻了,家庭关系也更融洽了。”这样的故事,在医院里并不少见。中医药的治疗,在这里成了一次改善家庭生态、促进亲子关系的契机。


(二)从“治己病”到“治未病”的时代担当。

当一个个家庭开始转变,其意义便超越了个体健康。小儿安神补脑颗粒的研发与普及,以及它所倡导的“整体调节”与“健康生活方式”,回应的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如何守护好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从一位中医教授的初心,到一个重点专科的坚守,再到一座城市在中医药创新体系上的构建,这条路径清晰地表明:深圳所追求的“病有良医”,不仅体现在技术精湛、科研领先,更体现在一种以人为本、系统关怀的温度与厚度。


今天,来自深圳的这味颗粒剂,承载的已不仅是几味药材的功效,更是一种关于成长的理念:让孩子成为孩子,让童年回归本真。 这或许就是中医药智慧在现代社会最生动的演绎——它不仅是治愈疾病的技术,更是守护生活方式的哲学。


随着该制剂走向更广泛的临床研究与未来应用,它所带来的希望,正如同在无数家庭中点亮的温暖灯光,照亮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之路,也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写下了来自深圳中医药的生动注脚。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医院办公室 李璇

科普指导:邱静宇、深圳市中医院医院儿科王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