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用药指南】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发布日期:2020-04-17

1、服用方法

随着现代制药工业及制剂工艺的发展,如今已有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煎膏剂、贴膏剂、滴丸剂、胶囊剂、糖浆剂、合剂、酒剂、酊剂、茶剂、搽剂、洗剂、涂膜剂、膏药、气雾剂、喷雾剂、注射剂、露剂等数十种剂型,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中成药因剂型不同,其服用方法不同。


2、服用量

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凡药性猛烈的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3、服用时间

疾病不同服用中成药的时间不同,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服药定时,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可随时服用;安神药则安排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4、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禁忌:不少中成药有一定的饮食禁忌要求。一般来说,服用中成药期间不宜进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由于疾病性质、药性和食物性质的不同,具体到不同的疾病,其饮食禁忌各不相同。如阳热证,忌食辛辣油炸及烟、酒等;阴寒证要忌食生冷瓜果、清凉饮料及清泄性食品…….

(2)注意合适的用水:服用中成药时对于水的选择,因药物的性质不同和治疗的目的不同,为了提高中成药的疗效,而选择不同的用水送服中成药。

温开水或凉开水送服:大部分内服中成药皆取此法,如片剂、丸剂和一些液体制剂。

沸水冲服:茶剂、饮剂均须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冲服剂(颗粒散)膏滋剂或流浸膏也须用沸水冲泡溶化稀释后服用。

药汁(药引)送服法:一些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等还须用药引煎汁后送服,常用的有生姜、大枣、蜂蜜、芦根、黄酒、盐、红糖、葱白等。


5、配伍使用

(1)中成药与中成药配伍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当两种以上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2)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免煎颗粒合用:配伍使用方法——同服、交替服用、同煎;配伍关系的改变——中成药与汤剂合用,可能导致其中某种药物剂量相加,出现中毒反应,或改变原有中成药或汤剂的配伍关系,影响疗效,应予注意。

(3)中成药与西药合用:要充分利用能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增强疗效的药物相互配伍;避免使用产生拮抗作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配伍;注意同种药品的剂量不要重复。


6、服药反应

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不良反应必须会越来越多见,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有所警惕。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再不可使用该药。


7、储存

在保存方面出现变异现象的重要因素就是储存时的光线、温度、湿度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为保证药品质量,应将药品根据剂型不同分类贮存,如丸剂、片剂、散剂易受潮、发霉变质,应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针剂易受光线影响变色,应避光保存等。


8、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9、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

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物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应尽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根据治疗效果,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10、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时注意事项

(1)辨证使用: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有的放矢,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尤其对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体弱者,更应注意正确辨证使用中成药。

(2)合理配伍:利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合理配伍用药,既可增强功效,又可减少毒性,如配伍相杀、相畏药。

(3)注意用量: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安全范围小,容易引起中毒,因而要严格控制剂量。既要注意每次用药剂量,还要注意用药时间,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同时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如孕妇、老人、儿童、体弱者要考虑机体特点。使用此类药,通常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而需长期用药的,必须注意有无蓄积性,可逐渐减量,或采取间歇给药,中病即止,防止蓄积中毒。


11、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

(1)给药途径: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 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 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过敏史: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6)特殊人群用药: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7)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 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