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耳屎”到底要不要掏?这个困扰了我十几年的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发布日期:2021-03-04

“耳屎”学名“耵聍”,为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粘稠液体,“耳屎”在空气中干燥后成薄片状,但有的“耳屎”状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如尘埃、小虫子等)的作用,但耵聍较多,堵塞外耳道,则出现许多危害。


“耳屎”较多易造成的危害:

1、听力下降:“耳屎”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若遇水膨胀,可致听力骤降。

2、耳闷及耳痛: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

3、耳部瘙痒:“耳屎”堵塞外耳道,伴发真菌(霉菌)感染,致耳朵瘙痒。

4、其他:若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自行挖耳时,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怎样正确对待“耳屎”呢?

正常情况下,如果外耳道少量或聚集了过多的“耳屎”,它就会自动脱落,即使没有观察到,不需要特别处理。

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堵塞感等不适,请至耳鼻咽喉科就诊,查看外耳道情况。

经医生检查,如果耵聍较小或是片状,可用镊子取出;如果耵聍较硬,不易取出,可先用碳酸氢钠溶液滴耳,待其软化后用外耳道冲洗法取出。


掏“耳屎”注意事项:

1、勿用力挖耳及深挖,防止伤及鼓膜。

2、不要使用公共采耳工具,减少感染真菌或其他疾病的机率。

3、耳部不适,先耳鼻咽喉科就诊,查看耳道情况,勿盲目用药,效果欠佳,劳民伤财。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连纯利、刘元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