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改革开放再出发 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勇当尖兵

发布日期:2021-08-18

改革开放再出发

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勇当尖兵


在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到5位来自深圳市中医院的代表、委员履职的身影:




易铁钢,深圳市中医院院长,市人大代表;

徐明珍,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市政协委员;

陈生,深圳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深圳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党代表;

刘禹翔,深圳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国家第四批援鄂中医医疗队广东队副队长,政协常委;

李天昊,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全科医生,市人大代表。

“五将”参政议政,这在深圳市中医院历史上,创下了新纪录。


这个“现象级”的背后,是从国家到地方,对发展中医药的高度重视;是对深圳中医人这些年砥砺前行,传承和创新特区国医的高度肯定。


一、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黄金期”

在中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中医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全球疫情暴发时刻,中医药更是走出国门,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专门到纪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圣祠等地考察,了解中医药发展情况,并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写进了总理的报告中。

在深圳市“两会”中,“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成为了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了最好的“黄金期”。随着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逐渐加大,传统中医药正快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二、深圳中医战疫中立下赫赫战功

17年前,在抗SARS中,深圳市中医院声名鹊起,为市民健康保驾护航。这次战新冠,这家医院又立下赫赫战功。

第一个拉响全市乃至全省战疫警报的,是这家医院社康中心医生。

第一批进驻市三医院的专家中,就有这家医院的专家。中医药及早介入重症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深圳的中医经验也“落地”武汉雷神山医院。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深圳市中医院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创下了病区患者清零,零死亡病例、无轻症向重症转化病例的好成绩,在病区建设、患者收治、疫病治疗期间充分展现出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和深圳的大爱精神,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三、特区国医要在双区建设中先行示范

当前,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新时期的起点上,历史赋予了深圳市中医院新的定位和新的使命:打造“技术精湛、服务一流,设备先进、特色突出,智慧医疗、环境温馨”,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国家级中医名院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中心、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争取同类医院综合排名全国前10


深圳中医药人明白自己责任重大。在今年的党代会、两会上,深圳中医院的五名代表委员,就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守正创新发展中药事业,跑出深圳“加速度”建言献策。


易铁钢认为“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国际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学科和人才相对集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粤、港、澳三地应携手推进湾区内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支持粤港澳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作用机制和方法研究,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科学研究。


深圳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秉承“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育人是未来”的理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医教研防管综合实力跃升全国中医院前列,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医院肝病科是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未来,医院将继续在拓宽拓展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吸引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贡献深圳力量;


徐明珍提交了关于《建立国际化中药质量标准 制造让百姓放心的“好药”》的提案,她指出,目前,国内中药材存在质量标准不完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缺失问题,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如能在深圳建立中药国际标准研究机构,开展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国际化研究,形成国际化的深圳常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等级标准体系,并进一步推广国际认可,将有力的以药为抓手,推动深圳中医药水平进一步提高。


针对质量追溯体系缺失的问题,徐明珍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检测认证中心,建立符合深圳标准的中药质量溯源体系,并将符合深圳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各级中药纳入深圳市医保,以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


陈生就如何“传承中医经典,创新临床应用”提出了意见建议,他认为,传承经典,创新临床,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引进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同时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让临床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也应注意挖掘中医药在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构建中医药防控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规划布局新冠疫情下的医院发展思路,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早日实现“病有良医”。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院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