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和精神性疾病之间存在关系,这为药物和心理治疗缺少应答的患者提供另一个治疗选择,那么营养与精神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又如何通过营养治疗改善精神健康呢?
案例分享:
琪琪是一名初三学生,神经性厌食、抑郁状态,情绪低落自卑,厌学兴趣下降,易烦躁,对未来没有期盼,目前休学中。就诊当天,琪琪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候诊区的角落,只能由爸爸和叔叔代述病情。
初诊:
琪琪坚持盐酸氟西汀治疗数月,因处于抑郁状态,食欲缺乏,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体重进行性下降,常伴有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这使得身高161cm琪琪,体重只有32kg,且已经闭经一年多了。琪琪妈妈说,到营养门诊就诊一来是希望解决现有营养不良的问题,二来是这个疾病病程长,西药副作用较大,希望能在营养方面安神养心,帮助琪琪从抑郁的阴影中走出来。
营养干预:
经过营养科曾主任的仔细评估,琪琪除了抑郁,还被诊断为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营养相关检查提示存在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镁、锌、钙)缺乏,综合考虑琪琪低体重、便秘等问题,予以以下营养治疗方案:
1. 两餐间使用医用食品进行口服营养补充,保证能量、蛋白质供给充足,增加体重
2. 强化精神健康相关维生素、矿物质的补充,改善情绪(B族维生素、维生素D、钙、镁、锌等)
3. 使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脑轴,同时改善便秘及腹泻等情况。
4.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辅助改善情绪。
营养治疗与精神健康
1.精神性厌食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和蛋白质营养不良,因此应该增加能量供给,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体重,改善营养状况。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适应的原则,另外还应参考营养治疗五阶梯疗法制定营养治疗方案。由于精神性厌食患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固体食物排空明显迟缓,消化酶活性受抑制,可辅助使用消化酶制剂,当进食量不足60%时需进行口服营养补充,胃肠动力减弱的严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采用管饲饮食,从少量开始,循序渐进,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2.与精神健康相关的营养素。
3.肠道菌群与精神健康:
肠道和大脑之间有一条直达的双向通道,称之为肠—脑轴。肠道中的共生菌群也对这个轴线有贡献,大脑与肠道及共生菌群三者间能相互影响,因此称之为共生菌—肠—脑轴。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影响脑肠轴功能进而影响抑郁和焦虑行为。
4.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健康: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抑郁风险升高有关
复诊:
经过两个半月的心理+药物+营养干预,琪琪的营养状况、情绪均有明显改善,体重增加3.7kg,叶酸、维生素B12等精神健康相关的营养指标较前提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由初诊时的15.3(偏高)降至复诊时的10.4。如今的琪琪不再是初诊时闷闷不乐的样子,她乐意和营养门诊的医生分享营养干预以来的变化与感受,也表现出对中考满满的信心。同时也找曾主任开好了康复证明,准备复学
结语: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也可以帮助你找回那些被偷走的“快乐因子”。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