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健康素养】拔罐有禁忌,你可要注意!

发布日期:2021-11-30

【原文】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解读】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时期《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拔罐疗法的记载,称“角法”。


拔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留罐是将罐吸附在体表后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的治疗。


走罐:在罐口涂上万花油等润滑剂,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此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


闪罐:指罐子吸住后,立即拔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多用于面瘫。


刺络拔罐:指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施以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此法多用于痤疮等皮肤疾患。


虽然拔罐的方法有很多,但对其要求基本一致。拔罐时应选择空气清新、流通的室内,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施术者双手以及受术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拔罐用具必需常规消毒,过饱、过饥、大汗、大渴、酒醉和过劳后不宜施拔罐疗法,拔罐后3小时内不宜洗澡等。


拔罐后一般会在体表留下罐印,以表明体内寒热虚实情况。若留下的罐印鲜红,一般为阳证、热证;若罐印淡红,则多属阴证、寒证;若出现水泡、水珠,则多为湿证;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很快消失,说明病邪尚轻或已近痊愈。


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心慌心悸、出冷汗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者,为“晕罐”。此时应立刻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饮些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晕罐严重者,可针刺或点掐百会、涌泉、足三里、内关、人中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气海、涌泉、关元等穴位。


此外,拔罐疗法还有一定的禁忌症和禁忌部位。患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以及患有严重心、肝、肾脏疾病者,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腰骶部、乳房、皮肤过敏、五官、前后二阴以及妊娠妇女的下腹部等部位是不宜拔罐的。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院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