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人体必要的营养素,维生素K却长期被人们忽视。它的缺乏会造成健康隐患,维生素K2更与钙吸收有直接关系。及时补充维生素K2还能预防骨质疏松。
分类:
“维生素K”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叶绿醌(维生素K1)和甲基萘醌系列(维生素K2)。研究最多的维生素K2为甲基萘醌-7(MK-7)和甲基萘醌-4(MK-4)。
MK-7 比MK-4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长的半衰期,并具有更强抗骨质疏松活性。MK-7是维生素K2的最佳形式,纳豆是MK-7的最好来源。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反式”构型的MK-7具有生物活性。
作用器官:
维生素K1主要在于肝脏起作用,半衰期24小时。
维生素K2主要在肝外其他组织(包括脑、心脏、胰腺和骨骼)起作用,半衰期72小时。
作用机制:
维生素K1对凝血因子(II, VII, IX,X)和抗凝蛋白羧化发挥作用,共同维护机体的凝血与抗凝稳态;凝血酶原(凝血因子II)是血浆中的一种维生素K1依赖性蛋白,其直接参与血液凝固。
维生素K2通过激活骨钙素和基质Gla蛋白发挥广泛作用。活化的骨钙素结合钙并帮助钙沉积在骨基质,充当“钙爪”。基质Gla蛋白抑制钙在血管和脏器沉积,起到领钙入骨的作用。
缺乏症:
维生素K1缺乏见于新生儿、肝脏疾病患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缺乏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
维生素K2普遍缺乏,日常生活中纳豆和奶酪摄入少的人群维生素K2水平很低。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中也容易出现维生素K2缺乏症。维生素K2不足可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血管硬化、血管钙化、肾结石及其他脏器钙化等。
健康效应:
维生素K1预防和治疗因其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维持正常凝血功能。
维生素K2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骨折、促进骨骼发育、防治血管钙化。其次对预防癌症、糖尿病、肝脏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肾动脉钙化、帕金森氏病有一定效果,还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衰老作用。
食物来源:
维生素K1(叶绿醌)存在于绿叶蔬菜中。
维生素K2(甲基萘醌)存在于蛋黄、肉类、奶制品和日本的纳豆中,纳豆的维生素K2含量最丰富。人体只能通过食物补充和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维生素K2。食物(除了纳豆)的维生素K2含量十分有限,我们经常食用的蔬菜和水果几乎不含MK-7。有些食物含有较多的MK-7,如芝士和黄油等,但这些食物的脂肪含量较高,而我们人体每天必须摄取90微克的MK-7,也就是需要食用约200克的芝士和600克的黄油,这实在难以达到。
补充途径:
维生素K1缺乏症患者直接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
维生素K2建议每天的剂量在90~180微克之间。鉴于MK-7的健康效应是MK-4的1000倍,生物发酵法提取的维生素K2(即MK-7)是最佳补充来源。
参考文献:
1.SCHURGERS L J. VitaminK: key vitamin in controlling vascular calcifica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Kidney Int, 2013,83:782-784.
2.SUTTIE J W. Vitamin K.In: COATES P M, BETZ J M, BLACKMAN M R, et al. Encyclopedia of Dietary Supplements[M].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Informa Healthcare;2010:851-860.
3. HALDER M,PETSOPHONSAKUL P, AKBULUTA C, et al. Vitamin K: Double Bonds beyond Coagulation Insights intoDifferences between Vitamin K1 and K2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t J Mol Sci,2019, 20(4). pii: E896.
4.Habu D, Shiomi S, Tamori A, et al.Role of vitamin K2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women withviral cirhosis of the liver.JAMA,2004,292(3):358-361.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