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到底治不治?首选这些非药物干预手段!

发布日期:2022-01-25

提到“高尿酸”,大部分人会联想到“痛风”: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可能出现痛风性关节炎。临床上,约10%的高尿酸血症者发展为痛风,这是高尿酸血症 “看得见的损害”。其实,尿酸高不只是让人疼痛难忍,没有症状的高尿酸也在默默伤害你的身体。


一、痛风只是高尿酸危害的冰山一角

1、高尿酸血症不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还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2、高尿酸血症也是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盐沉积于肾,引起肾结石、梗阻、间质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

3、高尿酸血症与肥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多伴血尿酸升高。


二、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控尿酸将长期获益

今年6月,日本Ruriko Koto等学者发布一项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尿酸水平控制对痛风发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控制血尿酸水平≤357µmol/L,可能延缓痛风首次发作时间、减少痛风发作次数、降低甚至消除痛风发作风险,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

多项研究证实,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可改善高血压、肾脏疾病及胰岛素抵抗等。


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干预切点

2020 年1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中国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实践指南(2019)》, 建议: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 ≥ 540 μmol/L时,应该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建议将血尿酸控制在<420μmol/L。别嘌醇或苯溴马隆可作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亚裔人群在使用别嘌呤醇前,应该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

2、若合并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 ≥ CKD 2期)等,血尿酸≥ 480 μmol/L时就应该开启降尿酸治疗,建议将尿酸控制在<360μmol/L。


四、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首选非药物治疗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选非药物治疗,通过饮食、运动干预控制血尿酸水平。

1.健康饮食:

已有痛风、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尿酸血症者,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但是,严格低嘌呤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过高,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减少尿酸排泄,引起血尿酸升高。食物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危害不能单纯以嘌呤含量来界定。只要避免摄入高嘌呤动物性食品(如动物内脏、甲壳类、浓肉汤和肉汁等),适当限制或减少红肉摄入即可。


2. 多饮水:

每日足量饮水保证每天1500 ml以上尿量,最好在2000 ml以上。


3. 控制体重:

超重、肥胖者应减重,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4. 坚持运动:

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 min以上。


5. 戒烟限酒:

提倡戒烟,禁啤酒和白酒,红酒适量。


6. 改善便秘:

保持大便通畅,充分发挥肠道的排尿酸作用。


五、中药及药膳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药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日益受到关注。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活血、消肿和降低高尿酸血症的作用。食疗因人而异,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开具个体化中药食疗处方,以达到辅助降尿酸目的。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起病隐匿,影响人们健康,早发现并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因素是预防高尿酸血症的核心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2.     Koto R, Nakajima A, Horiuchi H,et al. Serum uric acid control for prevention of gout flar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hyperuricaemi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health insurance claims and medical check-up data in Japan[J]. Ann Rheum Dis. 2021, 80(11): 1483-1490.

3.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 中医杂志,2021,62 (14):1276-1288.

4.     Takir M,Kostek O,0zkok A,et a1.Lowering uric acid with allopurinol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asymptomatic hypenlricemia[J].J Investig Med,2015,63(8):924-929.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