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刘先生每天上班下班加班,好不容易抽空来医院一趟,却发现自己胸骨后长了个巨大肿物,竟然有8cm这么大,Oh my god!刘先生自己都吃了一惊,我只是偶尔有点憋气而已,除此之外,我照样该吃吃该喝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外三科李志新主任医师一接过CT片,肿物的来源即刻无所遁形,刘先生的肿物是从左侧甲状腺下极长出来的。甲状腺结节大家都很熟悉,但甲状腺病变千奇百怪,可多可少,可大可小。这不,刘先生的颈部修长如初,然而病变却从颈部伸展一下后努力往胸骨后生长,我们称之为胸骨后甲状腺肿。(CT见图1)
|
胸骨后甲状腺肿大多是后天发展的,多是由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大向下伸展进入前纵隔而来。所引发的症状与肿瘤大小、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压迫临近器官有关。症状分以下几类:
1.压迫气管:可发生干咳、胸闷、呼吸困难,并发气管软化可发生窒息;
2.压迫食管:可引起憋气及吞咽困难;
3.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表现为头及颈部静脉充血,前胸壁浅静脉曲张;
4.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5.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导致霍纳综合征。
每一个症状都极其凶险,尤其是压迫气管,呼吸困难时方才觉得曾经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如此鲜甜。
刘先生知道了疾病的严重性,很快就办理了住院手续。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刘先生的胸骨后甲状腺肿诊断明确,气管受压狭窄明显,应尽早手术治疗。麻醉是需要面临的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关。
然而,刘先生气管狭窄属于困难气道,最狭窄处仅能通过新生儿气管导管,麻醉时气管插管存在极高风险。若一旦麻醉后气管塌陷,无法将气管导管及时越过狭窄部位,患者随时存在窒息可能。若使用蛮力将气管导管挤过狭窄部位,很可能会造成气管损伤,轻则粘膜出血,重则撕裂气管。
麻醉科黄增平主任及其带领的麻醉团队术前反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风险沟通,患者及家属对麻醉过程中气管塌陷及困难插管这一风险认识不足;此外,刘先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发现甲状腺肿物后家人已经心力交瘁,额外一丁点儿风险都可能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圳市中医院麻醉科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仍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导管选择是个最大的难题,气管导管足够细的不够长,足够长的又不够细。黄增平主任经科室内反复讨论后,终于决定创新性使用粗细导管相拼接的办法,将新生儿气管导管拼接在成人气管导管前端,并用外科缝线牢固固定。
经过仔细的术前评估,完善的术前准备,麻醉科黄增平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一次性插入气管导管,避免了多次操作造成的创伤,为后续手术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减少了相应插管后并发症。
经过1个半小时的努力,刘先生的胸骨后甲状腺肿物被切除,同时保留了原有的解剖结构,无意外损伤。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极少。
紧张且有秩序的手术结束了,到了给患者拔出气管导管的时候。虽然患者的意识、呼吸、肌松已经恢复,可是黄增平主任心里还是紧紧绷着一根弦----气管软化的危害不容小觑,即使解除了胸骨后甲状腺肿物的压迫,气管塌陷仍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诊断气管软化的重要指标,若存在器官软化则可见气管呈扁平样变形,管径随呼吸运动变化,呼气时气管后壁聚拢近似闭合,吸气时管径复原。黄增平主任运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幸运的是刘先生的气管并不存在气管软化,顺利拔除气管导管后刘先生被转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进行观察。
5月6日对于刘先生来说跌宕起伏,在这天,伴随了他多年的胸骨后甲状腺肿物终于被摘除了。接下来等待刘先生的是细心的护理和积极的康复,相信中西医结合、快速康复(ERAS)理念,会促使刘先生早日顺利出院。
科普时间:
一、为什么麻醉后需要气管插管?
目的1:预防患者缺氧。由于全身麻醉使用镇静药、镇痛药及肌肉松弛药,患者自己不再自主呼吸,为了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故而需行气管插管,通过气管导管连接到呼吸机上。
目的2:保护患者气道。全麻后,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失去保护性反射,而气管插管可以很好地将气道与外界隔离,防止血液、分泌物等进入气道造成误吸。
二、这么粗一根导管插到喉咙里面,是不是很难受?
平常麻醉医生会根据你的气管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型号。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下,麻醉医生都是让你美美睡个觉,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把导管搁进去,舒适化医疗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的!
三、明明是肚子做了手术,怎么喉咙更痛呢?
那是因为气管插管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声门、摩擦粘膜,而且气管导管作为一种外来物质难免会刺激气管粘膜,从而出现术后咽喉痛。
全麻患者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可不低,高达10%~50%。常见的不舒服是口干,咽痛,吞咽时无力,咽喉异物感等,通常术后72h内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麻醉科 黄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