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的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脑梗死,两者机制不同。但无论哪种,高血压均是脑卒中第一危险因素。
一方面,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与动脉瘤的形成有一定关系,动脉瘤在高血压状态下更易破裂从而引起脑出血;另一方面,高血压可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以引发脑血栓,脑小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血管可以引起腔隙性脑梗死,也就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病变的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和小脑齿状核动脉。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密切的关系。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6%。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都比较低。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3.2%,患病人数达2.45亿,然而,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6.9%,还不到一半。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为16.8%,大部分患者仍未意识到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一、怎样才算是高血压呢?
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家庭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就诊。
二、哪些人需要定期测量血压?
1、十八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
2、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和血压为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mmHg),应经常测量血压。
3、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居民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应持续监测。
4、积极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自测血压和加强自我管理。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三、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应积极控制:
1、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2、选择适用于个体服用的药物;
3、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配合医生调整降压药种类。
四、目前高血压的降压药一线用药分五大类:
第一类是利尿剂,比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第二大类是β受体阻断剂,比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
第三大类是钙通道拮抗剂,有硝苯地平控释片、尼卡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
第四大类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比如培哚普利、福辛普利、贝那普利等等。
第五大类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例如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等。
具体如何使用降压药,需根据专业医生诊断,按医嘱服用,切勿自行用药哦。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秦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