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为万物盛实的季节,又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阴阳之气逐渐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盛。所以,此时节须注意“养收”——保养体内之阴精,收敛体内之阳气。秋冬时节,雨水渐少,天气干燥,人体机能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甚至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冷、燥为此时的主气,故此时养生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为主。
一、避免过度“秋冻”,保护身体阳气
广东沿海一带,尽管中午还热,早上和傍晚的气温明显降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进入收敛藏养状态。这时候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早晚,防止受凉。此时起居作息要做相应调整,养成适当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免熬夜。《黄帝内经》中提倡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舒展。
有些人开始出现手脚发凉、肢体怕冷、全身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人体阳气不足,特别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这类人应注意温阳气、补肾气,如坚持晚上用温水泡脚,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用双手搓揉双耳,以局部发热为度。因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的许多脏腑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二、应对秋燥:食“白”润肺,适当吃酸
秋冬时节,天气干燥,易出现咽喉不适、口干舌燥、咳嗽、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症状,根据中医“燥则润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饮食上主张以温润的食物为主。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白色入肺经,此时宜适当多吃白色食物以养肺润燥,如:山药、板栗、莲藕、银耳、百合、莲子等。同时,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损伤人体阴精。
秋季属肺属金,春天属肝属木,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原理,肺金旺则克肝木,秋季肺气旺盛,容易使肝木受损,而酸归肝经,所以在前文所介绍选用的食材基础上,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以补肝养肝,如蜂蜜、葡萄、梨子、柿子、醋等食物。此外,在“四季五补”中,秋季以“平补”为原则,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平补”是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不可太过温热,亦不可太过寒凉的一种补益方法。可适当多吃些玉米、白薯、山药、藕、大枣、芝麻、核桃、栗子、山楂等。
还可自制一些家常养生膳食,如:白萝卜鲫鱼汤、银耳百合莲子汤、冰糖雪梨汤等。脾胃虚弱的人,如果大量进食生冷蔬果,有可能损伤脾胃,引发腹泻、痢疾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建议喝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疗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等。
三、穴位养生
1.按摩风池穴、合谷穴、曲池穴等来预防感冒;
2.常按迎香穴可宣通鼻窍,预防鼻炎发作;
3.常按足三里穴可提高免疫力,健脾胃,扶正固本;
4.常按三阴交穴,以滋阴生津、润燥清热;
5.针对此时节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可按揉肺俞穴、脾俞穴、膻中穴、天突穴等,补肺健脾益气;
6.慢性胃炎患者在受凉或饮食生冷后,易诱发胃痛,可艾灸或按揉中脘穴、足三里穴、梁丘穴、内关穴等理气和胃止痛;
7.针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艾灸或按揉大椎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阿是穴,以祛风湿、通利关节止痛。
为了安全和疗效起见,穴位按摩、艾灸等治疗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操作。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