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是指由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即机体对摄入的食物蛋白发生的可重现的异常免疫反应。近年来,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约4%~8%,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物过敏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型。在临床症状上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皮肤症状、胃肠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迄今为止,最主要的治疗是回避过敏性食物以及治疗意外摄入导致的不良反应,但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缺乏营养监测和合理指导的饮食回避可产生营养素缺乏和生长发育落后的风险。
食物过敏的原因
婴儿发生食物过敏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口服耐受未完全建立、肠道粘膜屏障不成熟有关;也与婴幼儿时期食源性蛋白质暴露时机、途径、剂量有关。还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父亲有过敏现象,宝宝过敏几率约30%,如果父母均有过敏现象,宝宝过敏几率则高达70%。
易过敏食物黑名单
奶及奶制品:如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含奶的糕点、饼干等;
蛋类:如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
贝类:如虾、螃蟹、牡蛎等;
鱼类:各种鱼尤其是海鱼;
豆类及坚果:如大豆、花生、杏仁、腰果、蚕豆等;
蔬菜类:如苋菜、灰菜、土豆、莴笋、蘑菇等;
水果类:如芒果、菠萝等。
此外,还有小麦等。
食物过敏的诊断
双盲对照食物激发试验为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能确定暴露于过敏食物与临床症状的因果关系,但是该方法费用昂贵且耗时,较少用。
在引起过敏原检测阳性和阴性的原因有很多,常规的检测很有必要。过敏原检测报告的解读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
详细的食物过敏史是诊断食物过敏的关键。食物日记是对病史的有效补充, 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详细记录病人每天所吃的食物,乳母则应同时记下自己的饮食情况,并详细记录患儿出现的症状,有时会从中发现食物与症状的因果关系,发现一些隐藏的食物抗原。
孕期和哺乳期妈妈的食物限制
传统观点认为,过敏婴儿母亲的饮食中应避免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因为有证据显示,牛奶、鸡蛋、花生和小麦中的食物蛋白可被分泌到母乳中,使过敏婴儿在单纯母乳喂养期间发生不良反应。
根据目前的研究,孕期和哺乳期限制食物,并没有显示对预防食物过敏有效果,除非妈妈在哺乳期时,吃了某种食物后,宝宝确实出现了过敏反应,否则无需限制饮食,以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如果母亲被怀疑某种食物引起了儿童的症状, 应相应调整回避饮食。食物回避饮食应至少持续2 周, 如果有过敏性皮炎或过敏性结肠炎,最长应持续4 周。如果回避饮食未能使婴儿改善症状,母亲应恢复原来的饮食。另外,妈妈应保证2-3次/周低汞深海鱼的摄入,因为过多的n-6脂肪酸和过少的n-3脂肪酸,可能增加IgE 介导的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患儿的营养管理
定期营养评价 儿童体格发育评估是营养评价的重要内容,除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质指数外,还应随访监测患儿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可帮助判断患儿的营养状况和可能存在的营养素缺乏。此外,还应定期进行膳食分析以帮助了解营养摄入情况,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通过生化指标了解患儿体内关键营养素水平。
合理喂养
坚持母乳喂养至少应到婴儿4~6个月,6个月后逐步添加辅食,可以降低过敏性疾病的患病风险。研究发现,母乳喂养能够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定植和生长,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发挥抗感染和抗过敏的作用。
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诊疗常规指出,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应母乳喂养或食用低敏配方至2岁。对于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有严重过敏反应者首选氨基酸配方,无严重过敏反应者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过敏性小肠结肠炎和直肠结肠炎患儿首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嗜酸细胞性食道炎患儿首选氨基酸配方。欧洲儿童胃肠营养学会 “儿童营养指南”中曾经明确指出,豆蛋白配方奶不能用于半岁以下食物过敏的婴儿,美国儿科营养学会也不推荐用大豆蛋白作为食物过敏患儿的首选营养来源。各种配方引起过敏的比例由多到少排列:牛奶配方>羊奶配方>豆蛋白配方>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
辅食添加
建议4~6个月内引入固体食物。第一种给婴儿引入的辅食应是易消化而不易过敏的食物, 最适宜的是谷类食物。婴儿满4个月时首先添加配方米粉, 其次是蔬菜、水果。添加新食物时应从一种加起,从少量开始,并观察婴儿有无皮肤红斑、荨麻疹、湿疹加重及呕吐、腹泻、拒食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的症状,筛查过敏食物,早期干预、有针对性的回避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食物过敏症状,更为重要的是可降低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但具体到某个患儿,则必须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的结果明确过敏食物,不能笼统地提出避食要求,要教会患儿家长仔细认读食品商标,识别出一些隐藏在加工食品中的过敏食物,严格采取避食措施。脂肪方面主要考虑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另外,应从回避食物所含的主要维生素和矿物质考虑微量营养素补充剂的应用。
同类互换,确保过敏宝宝的营养 确保过敏宝宝的营养充足,正常生长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同类互换原则,寻找替代食物。首先,需要分析宝宝过敏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然后优选出其它营养素组成能够完美替代它的食物。
服用益生菌
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失调与过敏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也备受关注。儿童过敏可能由新生儿的胃肠道免疫失调,无法建立正常的消化道微生物环境引起。研究显示,过敏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着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菌群代谢产物也存在异常。通过给予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的功能,从而防治各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发布的《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也推荐了益生菌作为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治疗的辅助手段。
补充营养素
多项医学研究发现,在诸多的营养素中,维生素AD和钙的营养水平与儿童过敏性疾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黏膜屏障被破坏。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机体Th1/Th2细胞因子分泌失衡,从而影响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刺激IgE水平升高引起发态反应。婴幼儿时期,常规补充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AD制剂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降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风险。钙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壁的致密性,减少渗出,能控制炎症与水肿,并对抗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婴幼儿食物过敏应着重于预防,对食物过敏患儿的营养管理应包括:回避过敏原,进行营养评估,并指导家长选择合适的替代食物以达到充足的热卡和营养素需求,必要时根据医师建议进行合理补充,也可服用益生菌改善肠道微生态。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