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胃息肉是什么?是肿瘤吗?

发布日期:2023-01-15

一同来了解胃息肉的前世今生

“疑”问医答


患者:胃息肉究竟是什么呀?

医生: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表面常较光滑,大小不一,形状多样。是临床中常见病,据报道,国内胃息肉检出率为1%-5%[1]。

患者:胃怎么会长息肉呢?

医生: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抑酸药、吸烟喝酒等有关。

患者:胃息肉会有什么症状吗?

医生: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无任何症状,超过90%为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如果合并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病变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恶心、纳差、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息肉表面出现糜烂或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根据息肉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症状,如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或十二指肠导致幽门梗阻,出现进食后腹胀、腹痛、呕吐;如果胃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患者:那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胃息肉呢?

医生:诊断胃息肉的金标准为胃镜检查。

患者:胃息肉是肿瘤吗?怎么治疗?

医生:胃息肉病理上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其他类型。其中仅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类,其余均为非肿瘤类。

腺瘤性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存在较大联系,但其发生率较低,约占胃息肉的1%,癌变率约9%-20%,应尽早内镜下切除[1、3],并定期(1-2年)复查胃镜。

胃底腺息肉是目前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77%,可能和长期用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几乎无恶变风险。直径<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而直径≥1cm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常发生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的基础上,多数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变风险极低。40%的增生性息肉可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消退,直径>0.5cm的增生性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


胃息肉切除后会复发吗?该怎么预防呢?

经胃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切除后多数不会复发。但相关研究建议[4],存在以下复发危险因素者:年龄大于45岁、息肉数量为多发、息肉直接大于1cm、息肉病理类型为腺瘤性,仍须定期复查胃镜,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因大部分胃息肉形成的病因尚不明确,仅推荐针对部分得到公认的病因预防,如规范使用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能有助于预防胃底腺息肉,成人尽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有助于预防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参考文献:

[1]杨雪,雷蕾,邱春华.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2):204-207.DOI:10.3969/j.issn.1006-5709.2015.02.022.

[2]林泳,聂玉强,王红,等.近15年2643例胃息肉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14,34(04):247-250.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4.04.008.

[3]何金龙,陈磊,代剑华,张昊翔,冯吉,魏周玲,房殿春.10137例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8,40(03):248-254.DOI:10.16016/j.1000-5404.201709178.

[4]李晓芳,徐俊荣,牛健.不同类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10):1156-1160. DOI:10.3969/j.issn.1006-5709.2016.10.020.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谭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