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脑病心理】中医治疗失眠的几种方法,总有一个适合你

发布日期:2020-06-15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指数、质量、时间和节律紊乱。按照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CSD-3),睡眠障碍分为7类:失眠;呼吸相关睡眠障碍;中枢性多眠;睡眠节律紊乱;异态睡眠;睡眠运动障碍;其他睡眠障碍。失眠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率较高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患。去年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杭州等6城市普通人群的调查表明,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中睡眠障碍发病率为57%,其中更有53%的人症状超过一年。


失眠的主要病因:

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的改变,以及药物、神经精神和躯体疾患。睡眠障碍是很多躯体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之一,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不及时处理和调整,又可诱发更多严重的躯体和心理疾病。本节主要讨论失眠。


1、年龄、性别、职业因素

有资料显示失眠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1~50岁,其次为60岁以上;31~40岁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各种矛盾日益增多,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从而导致失眠发病率逐渐升高。职业分布:退休人员占第一位;第二位的是管理人员,可能原因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工作及应酬繁忙,生活不规律,又缺少一定量的体力活动,易导致失眠的发生。


2、环境因素

由于环境因素作用于躯体导致的失眠,或由于环境因素对睡眠的直接干扰,如睡眠环境突然改变、酷暑、严寒、噪声、强光或高原反应等;或由于处于需要保持警惕的环境下,如守护病人、身处危险场所等,环境因素消除后失眠恢复,为环境因素失眠的诊断关键。


3、心理及生活行为因素

是指由于心理精神因素和睡眠习惯不良引起的失眠,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失眠之一。一过性心理生理性失眠,如兴奋、喜悦、焦虑、不安、悲痛、恐惧等;心理生理性失眠,如长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等。


4、躯体疾病因素

躯体疾病引起的失眠,任何躯体不适均有可能导致睡眠障碍。近年来由于疾病因素导致失眠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尤其是高血压、慢性胃肠炎、更年期综合征等。


5、药物原因

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药物,如氨茶碱、阿托品、异烟肼、雷米封等。其发病原因:药物的兴奋作用,常见的有咖啡因(包括浓茶和咖啡)、茶碱、甲状腺素、皮质激素和抗震颤麻痹药等;药物副作用对睡眠的干扰;白天服用各种镇静药物后引起的觉醒-睡眠节律紊乱;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不寐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海失常关系最为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为主。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之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海,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所以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水等伤及诸脏,经血内耗,彼此影响,每成顽疾。所以,不寐之证,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中医辨证主要有肝火内扰型: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但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心神失养型: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胃腑宿食,心神被扰型: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痰热内扰型:胸闷,头重目眩;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


失眠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治疗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等。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2)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皮肤针法:自项至腰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背部第1侧线,用梅花针自上而下叩刺,叩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4)电针法:选四神聪、太阳,接通电针仪,用较低频率,每次刺激30分钟。


三、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令患者身心放松,闭目调息,术者立于患者头端。①先用拇指按揉法,沿印堂一百会(为一线),双侧鱼腰一平百会(为二线),简称之为“额三线”治疗,每线30遍,按揉要点点相连,不留空隙,力量由轻到重,速度不宜过快,手法宜缓慢。②用双手中指螺纹面同时按揉两侧安眠穴各半分钟,以酸胀为度。③直推前额:自印堂以两拇指交替直推至神庭20遍;④分推前额:由下向上,自眉头开始以两拇指分推前额、眉弓至太阳(至太阳处稍加用力后放松还原),直至由神庭沿前发际至太阳往返30遍。注意:头面部操作时一般应先轻后重,力量渐次加大,并有节律性。

4.拔罐法:自项至腰部足太阳经背部侧线,用火罐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

5.刮痧:涂刮痧油,循督脉和膀胱经顺经刮拭,膀胱经先左后右,上至第一胸椎1下至第5腰椎依次刮痧,在心俞和脾俞上刮痧时间多停留30秒。

6.气功太极拳: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气功运动,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的特点,对于睡眠障碍患者,可在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7.中医心理治疗:可综合采取顺意从欲法、情志相胜法、音乐疗法等中医心理手段,运用某种方式以唤起患者新的情志来抑制原有的过盛之情志,从而消除其心理障碍,使躯体疾病得以痊愈。

8.西药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西药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但无论选择哪种药物,都要注意短期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

9.临床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有利于失眠症患者重塑合理认知模式,缓解负性情绪,减弱“唤醒”状态,打破中介机制,最终建立条件化、程序化的睡眠行为。

(2)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指运用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使人消除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睡眠质量。研究发现,单纯放松音乐治疗失眠症的有效率达86%,且无嗜睡、疲乏、头晕等镇静催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