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时节,粽飘香,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吃粽子。现在的粽子,融入了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我们在市场上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粽子,如咸味粽子、甜味粽子、甚至是辣味粽子、双拼粽子等等。临近端午,在这里和大家谈谈与粽子有关的营养小知识。
一、粽子的营养价值
端午在一年当中阳气最盛,正值夏季,气温高,易中暑烦躁,不思饮食,而粽子不仅是时令美食,也发挥着一些食疗的作用。《本草纲目》中提到: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其称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各类馅料如:枣,养血安神;栗子,补气健脾;绿豆,清热解暑;红豆,利水除湿等等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含碳水化合物(富含支链淀粉)、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内馅种类丰富,但多含精糖类及油脂,称得上是高热量食品。
二、各类人群的食粽建议
粽子是高热量食品,那么肥胖、糖尿病人群是不是应该忌食呢?部分人(尤其老年人)食粽后腹胀难受,有没有解决办法?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执行优质低蛋白饮食,如何让他们感受粽子带来的节日气氛?不用慌,下面这份食粽小贴士,请收好哦!
1.一般人群的食粽建议
最好趁热吃,且一次不要吃太多。糯米的直链淀粉受热容易水解、糊化被人体所吸收,所以最好趁热吃。糯米粽子紧实,同重量的粽子换作米饭就是一大碗啦,多食容易热量超标,且增加消化负担。吃粽子时要细嚼慢咽,分散开的糯米在胃内才能充分接触消化液,避免影响吸收。粽子主要含碳水化合物,以肉粽为正餐时,建议搭配蔬菜,素粽子的话,再搭配点鸡蛋或牛奶等。
2.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
除了一般人群的食用建议外,针对糯米难以消化的问题,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可以选择食用西米粽子代替糯米粽子。
3.慢性肾脏病人群的食粽建议
草木灰是草本、木本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含钾、磷比较多,因此以草木灰为制作原料的灰水粽是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高磷血症患者慎食的。另外,由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需要执行优质低蛋白饮食,也建议选择食用西米粽子,西米的蛋白质含量低,这样控制蛋白质摄入就妥妥的啦。西米粽子不会做?别担心,文章末尾附上西米粽子的制作方法,大家可以试着制作。
4.糖尿病人群的食粽建议
糯米中的支链淀粉比例高于粳米,因此更容易水解糊化,人体的血糖反应也更明显,糖尿病患者需少食。在食用时,需要注意替换同样重量的主食,同时多吃蔬菜,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平稳血糖。
5.心血管疾病人群的食粽建议
糖、油、盐的含量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选购时,通过查看配料表,了解产品的配料使用情况,再决定购买哪种产品。同类产品更倾向于选择脂肪含量少、低钠(400毫克钠=1克盐,全日食盐总量建议低于6克)以及少糖的(全日糖摄入建议低于25克)。
三、自制OR选购粽子的建议
1.购买粽子
正规渠道购买粽子,选购时查看配料表,了解产品的配料使用情况,根据营养成分表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等数值,结合自身状况选择食用。易敏人群在挑选时仔细查阅配料表有助于找出过敏的食品及其制品,如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等。查验真空包装是否漏气或涨袋。
2.自制粽子
建议添加部分杂粮米、豆类、薯类,菇类,提高纤维含量,降低升糖指数,丰富食物种类及口感。豆子及其他粗粮应注意提前浸泡再与糯米一起蒸煮。肉粽的制作,应避免饱和脂肪酸超标,注意把握肉的肥瘦程度,尽量选择瘦肉;甜味粽的制作,注意减少糖分的添加量,可以通过使用部分代糖,减糖不减味。
给大家介绍一款西米粽子的做法,换个口味过端午!
绿茶西米粽
【材料】西米500克,去皮绿豆200克,绿茶水400毫升,茶籽油10克,代糖(木糖醇、罗汉果糖等)25克(可按个人口味调整)
【做法】1. 西米中加入油、糖拌匀,分多次加入绿茶水,放置一会儿让西米吸水、着色。2. 去皮绿豆蒸熟后碾碎,加少量糖搓圆备用。3. 粽叶洗净煮沸备用,叶面刷上少量油防粘,装上西米及绿豆馅料,裹紧绑绳。4. 小火煮沸腾半小时,关火焖10分钟,凉水浸泡10分钟,即可。
【作用及功效】西米,是从西谷椰树的木髓部提取的淀粉,以直链淀粉为主,因此,相比糯米,西米更容易消化。绿茶、绿豆,清凉解暑,是夏日消暑佳品。
合为而制得的绿茶水晶粽子,清凉解暑、保肝益肾,很适合酷暑与消化不良的人群。
【小建议】从营养的角度考虑,建议去皮绿豆与整豆各半,口感不会差,还能提高粽子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降低升糖指数。使用代糖代替白砂糖,热量会低一些,更适合需要少糖饮食的人群。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将绿茶替换成其他花茶或是果蔬汁、再包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口味就丰富啦。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