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流感来了,这些知识你了解了吗?

发布日期:2023-03-29

当前,流感正处于发病高峰期,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显示,今年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主要以甲流A(H1N1)pdm09(季节性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A(H3N2) (季节性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共同流行。

 

一、什么是流感?

流感病毒由甲型(A型)、乙型(B型)、丙型(C型)3个独立的属构成,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的2种蛋白血凝素(HA/H)和神经氨酸酶(NA/N)分为不同亚型。H亚型有18种(H1-H18),N亚型有11种(N1-N11)。目前在人类中已报道了3种主要的H亚型(H1、H2和H3)和2种N亚型(N1和N2)。人类中常见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包括甲型H1N1和甲型H3N2。甲型流感病毒是目前唯一已知能造成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新出现能有效人传人的甲型流感病毒时即可发生大流行。


 

二、甲流有哪些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在相对封闭、空气流通不好的场所,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三、日常如何预防流感?

1.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简单、最省钱、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月龄以下儿童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2.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手,不揉搓眼睛、鼻子;咳嗽或打喷嚏时可用纸巾或手肘部遮挡。

3. 流感高发期间,尽量减少人群聚集,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减少病毒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4. 对于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接种流感疫苗的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可采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扎拉米韦进行暴露前或者暴露后(暴露48小时内)预防。

高危人群包括:


  •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
  • 年龄≥65岁人群;
  • 孕妇或产后两周内人群;
  • 疗养院等护理机构人群;
  • 有哮喘、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肺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肾病、肝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肥胖等基础疾病人群。


 

感染流感怎么办?

出现发热、咳嗽、头痛、乏力症状时,应尽早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诊治,中医药的早期介入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康复和减少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四、流感流行季医疗机构,如何做好感染控制?

1.每年向医疗服务人员和患者宣传并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这是最重要的季节性流感预防措施。

2.尽可能减少潜在暴露。将有发热等流感样症状患者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安排就诊预约时,提醒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并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如佩戴口罩、遵守分诊程序等。

3.实施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手卫生。

4.监测并及时治疗患病的工作人员。

5.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进行有气溶胶操作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接触可能污染的无提示戴手套;预计会接触到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时工作人员需穿隔离衣。

6.对住院患者实施非必要不探视的严格管理,特别是肿瘤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科等应制定探视限制政策,禁止有呼吸道症状者探视,探视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在探视前筛查是否有急性呼吸道疾病症状;进入病房前,机构应提供关于手卫生、限制物体表面接触及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指导;探视人员应遵守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探视人员应回避产气溶胶的操作;探视人员尽可能减少机构内活动;探视人员应接种流感疫苗。

7.监测流感活动。医疗场所应建立相应机制和政策,一旦社区内流感活动增加或医疗场所暴发流感,工作人员便可迅速得到警示,及时收集临床标本进行流感检测,以帮助公共卫生防御。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感染性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传播的相关培训和教育。培训应定期更新并记录。

8.罹患流感工作人员的管理:

居家休息;若已经上班,则停止参与患者处理工作、戴上口罩,并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和感染控制或职业健康部门,然后迅速离开工作岗位;应提醒其返回工作岗位后遵守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手卫生;若仍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返回工作岗位后应佩戴口罩;在退热至少24小时之后(未用退热剂)才能恢复工作;若仍有呼吸道症状,应接受职业健康评估后才能恢复工作;若返回工作岗位后需处理特殊防护环境中的患者(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可以临时调换工作或暂停工作,直到发病7日后或症状缓解(以较长的时间为准)。

 

资料来源:中国疾控中心、up to date、《哈里森感染病学》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病科 钟培玲、刘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