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反复发作的湿疹竟然不言而“愈”?看看专家怎么说~

发布日期:2020-08-20

刘女士,34岁,201910首次就诊

现症:失眠20年。从中学开始,入睡尚可,但早醒,凌晨3-4点就会醒,醒后难以入睡,迷迷糊糊到天亮,夜尿多,一般 4-5 /夜;精力尚可,思虑多、纠结、敏感,容易担心,对事情不放心,如出门担心有没有锁门等;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别人沟通是会在意自己说的话,常有后悔自责感;颈部僵硬酸痛,纳可,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

中医诊断:不寐病、郁病、肝血不足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

心理状态:抑郁焦虑状态 


治疗:

以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为主;郁乐冲剂加减。


方药:

知母、百合、麦冬、郁金、香附、白芍、川芎、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珍珠母、远志等


方解:

君药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臣药中百合养阴而清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郁金、香附合用清解心肝郁火、舒肝理气;酸枣仁、柏子仁能益血养心,两者共补郁火暗耗心之阴血,濡养心神。佐使药川芎行气以解郁,白芍滋补肝阴,生龙齿、珍珠母、远志三药安神定志。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之功。


按语:

服药1周后,刘女士表示睡眠时间延长,早醒好转,夜尿减少至每晚 2-3 次,情绪好转,颈部僵硬感减轻,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患者感觉疲劳,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补气固表;之后根据患者症舌脉的变化,在郁乐冲剂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1 月后,患者睡眠已经明显好转,无夜尿,一觉能够睡到早上闹钟响,心情明显好转,和家人朋友相处沟通起来变得轻松愉快,做事不会再反复的纠结担心,感觉生活很轻松,笑容增多,同时和医生的交谈也变得轻松。


201912月,刘女士复诊时谈起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双手出现的湿疹,当时双手皮肤痒并蜕皮,父母带着自己四处求医,但都收效甚微。直到工作、结婚之后,湿疹越发厉害,严重时双手掌皮肤剥脱,做饭及做家务都要带手套,并且指纹全部剥脱,手机指纹解锁功能没法使用,办理业务或者上班打卡都没有办法完成,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20余年间断的治疗,尝试了各种中西医的方法,效果均不明显。她感觉这湿疹就是个不死的绝症,可能要伴随终生了。不过,通过这1个多月的治疗,刘女士不仅睡眠及情绪好转明显,顽固的湿疹竟然也在消退,右手基本上已经痊愈,左手还有一些红疹,但范围缩小,程度减轻,现在已经可以使用指纹识别了。


刘女士在叙述时特别开心,说不仅睡眠及心情好了,还收到了出乎意料的疗效——治好了多年顽固的湿疹,让她看到了希望,并且坚持治疗下去,现在刘女士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好。


治疗后双手的康复情况


其实,在虢周科主任临床治疗的案例中,刘女士情况不在少数,很多人湿疹反反复复,四处求医,收效甚微,因身体其他不适在虢主任处就诊时,随着身体其他不适症状的好转,困扰多年的湿疹竟然不言而,这些被患者称为出乎意料的效果,以虢主任多年临床经验看实则是情之中。那么这个情之中的理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从临床状态医学中去探寻吧!


临床状态医学谈湿疹

概念: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本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西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内部因素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中遗传因素与个体的易感性及耐受性有关。

2.外部因素

本病的发生可由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微生物等)、生活环境(如日光、炎热、干燥等)、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所诱发或加重。

本病的发病机制与各种外因、内因相互作用有关,某些患者可能由迟发型变态反应介导。


中医的病因病机:在中医中湿疹的病名为湿疮。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内、外有别。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是为标,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内风、湿、热由脏腑功能失调所生,是为本,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


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过食辛辣腥发动风之物,使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七情内伤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情志失调导致肝失疏泄,气郁不畅,郁久化火损伤阴血,血虚风燥,血虚不能外达而濡养皮肤,导致肌肤甲错。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住地潮湿、雨淋水渍等。


临床状态医学诊断思路

1.西医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1)急性湿疹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

因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恰当处理后时间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自觉有剧烈瘙痒。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

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自觉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2.中医辨证

湿疹(湿疮)的中医证型主要有湿热浸润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对于各证候的互相兼加证候及其他少见证候,如血瘀、阴虚、气虚等未能概括在内,则宜根据临床实际酌情参补。 

湿热浸淫证:为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所致,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症见皮肤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血虚风燥证:为血虚风胜化燥,皮毛、肌肤失养所致,多见于慢性湿疹患者。症见皮肤肥厚粗糙、鳞屑、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苔藓样变;舌淡,脉细弦。

脾虚湿蕴证:为脾气虚弱,湿浊蕴结肌肤所致,多见于脾胃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的慢性湿疹,尤其是儿童慢性湿疹患者。症见皮损色淡或褐,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或皮肤肥厚、粗糙、自觉瘙痒、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本病的中医证候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可发生改变。如本属脾虚湿蕴状态,因病久脾功能进一步失调,不能运化水谷,气血不足,无以濡养肌肤,致肌肤失养,肌肤甲错,转化为血虚风燥状态。


3.心理状态

情志刺激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若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称为内伤七情。对于临床观察所得,七情主要伤及心脾,导致心火旺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起多形皮疹伴瘙痒;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湿蕴化热,故湿热困阻肌肤,皮损有明显的渗出倾向,湿邪留滞,故病程长,缠绵难愈。

对于湿疹的并且评估,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瘙痒、皮疹等症状,更要关注患者的精神情绪状态。西医学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刺激或饮食刺激性食物,可使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这时其临床表现如同急性湿疹。缠绵难愈的病情给患者造成负性的情绪刺激,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回避社交等心理问题。患者往往具有个性内倾及典型神经质的特征,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情绪压抑、多愁善感、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强烈、不易平静等特点。

所以临床上必须通过详细的问诊,完善病史采集,结合心理状态、中医证候状态、生命状态的评估,把握疾病变化趋势,做出全面的状态诊断。


临床状态医学治疗方法

1.中医诊疗

1)内治法

中医治疗该病的核心重在调理脾胃,病理因素多为湿热,基本的治疗思路分为祛湿解毒、健脾利湿、调和脾胃、养血润肤。但是调和脾胃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临床上对脾生湿和湿困脾应该健脾和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调脾,非其治也。因此,在治疗本病时,首要注重脾胃的调护。兼以凉血活血软坚,祛风止痒。根据不同的舌脉及证型表现辨证给予中药方剂加减。

2)其他治疗

另外有中药湿敷、中药外洗、中药软膏外敷及针灸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病程及表现选择适当的治疗。

3)中医心理治疗

中医是我国的瑰宝,它汲取了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之精髓而成,包括哲学、心理学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中医语言对患者证型的解释能很好的与患者达到共情,增加患者对治疗的认同感,提高治疗依从性。《黄帝内经》有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其中的告、语、导、开就是运用语言,对病情加以解释,使病人知情达理,配合医生,遵从医嘱,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如严肃地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恶果(告知以其败),不厌其烦地向其指出怎样才能够使病证向好的方向转化,给病人以痊愈的希望和信念(语之以其善),指导他逐渐形成健康合理的行为模式,以代替原致病性行为(导之以其所便),指导他如何调场气机,解除或缓解因病导致的痛苦(开之以其所苦)。

中医心理学的治疗中特别重视言语劝慰。针对不同个性、不同情况和不同症状的人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或对患者采用解疑释惑的方法,或采用使人愉悦开怀的方法,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言语劝慰要有具体的方式方法。用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让其疏泄心中的痛苦,激发其内心生的欲望,调动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患者想出应对困难的正确做法,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摆脱困境,有利于患者心理和身体的康复。湿疹患者可应用此种心理协助治疗。


2.西医治疗

应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西医治疗包括系统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还可以选用外用药物治疗等。


3.临床心理治疗

1)行为干预治疗

介绍慢性湿疹特点、诱发原因、病程转归、治疗要点灯,纠正不良习惯如戒烟、戒酒;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定时定量地进行体育运动,发放治疗须知。

2)放松训练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让病人安静舒适地半躺或半卧在病床上,在特制音乐磁带的指导下进行深呼吸及全身分段肌肉的放松训练,同时做脑电生物反馈。

3)支持性心理治疗

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启发、鼓励、疏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基于临床状态医学对于湿疹系统全面的分析,再反观本康复案例中刘女士多年的湿疹,其中不言而愈昭然若揭!


回顾刘女士病情,她的湿疹与其失眠及情绪不仅仅在时间上有重合,并且湿疹的急性发作及严重程度和情绪有很大的关联。刘女士从小个性内倾,具有典型的神经质的特征,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在青春期学习压力比较大,内心比较敏感,社会阅历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很容易导致心情的不舒畅和波动,出现失眠,早醒,敏感等,湿疹也随之出现,反反复复,缠绵难愈;结婚及工作之后,因长期的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处于长期的高压状态,故失眠情况加重,出现容易担心、不放心、纠结、敏感、自责后悔感等焦虑抑郁状态,与此同时,湿疹更加严重,皮肤蜕皮,指纹剥脱无法识别,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及工作。故本案例中,在治疗刘女士失眠及焦虑抑郁情绪的时候,顽固的湿疹却能不言而愈,其就是根植于临床状态医学。


虢主任提出的临床状态医学是经过长期临床的实践和思考,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系统思维为特征,以疾病医学为基础,结合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吸收伦理学、人文思想,而形成的新兴的临床医学模式。

其侧重点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以人们躯体、心理、生活质量、社会功能为研究对象。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重视及关注焦点在于局部与整体、精神与躯体、形态与功能、医学与伦理、总体与个体、医生与患者。

其治疗目的是:通过治疗让患者达到躯体、心理健康及平衡状态,保障良好的社会实践,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 脑病与心理病科 虢周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