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端午节,名副其实的保健节!

发布日期:2023-06-22



端午节又名午日、端阳节,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到来了!端午过后,太阳的热气降于地面,地面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所以,端午到来也要重视养生防病!


一、吃粽子,有讲究,不同人群分情况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相沿数千年,经久不衰,如今更是花样品种繁多。粽子配料常用的有大枣、豆沙、薏米、花生、莲子、芡实等,具有滋补保健功效。

1.糯米

糯米是粽子的主料,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

2.粽叶

粽叶甘、淡、寒。

主治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尿少赤黄。

注意事项:

1.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不适宜食用豆沙粽和甜粽;

2.有胃病的人可选大米粽或五谷粽;

3.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建议吃肉粽、蛋黄粽等较油腻的粽子,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腹胀;

4.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不宜多食;

5.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以防影响睡眠;

6.粽子属粘腻较难消化食物,食用时,搭配蔬菜、水果,可促进胃肠蠕动。


二、带香囊,保健康,强生健体少烦扰

挂香囊是历来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端午香囊常用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有祛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窍的功效。

制作方法:

将上述中药研细,放入布袋缝好,可佩戴在身上,或挂在室内或车内,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到医院开具中药,自制香囊。)


三、端午灸,除湿邪,辩证施治有必要

中医素来有“端午灸”的传统,为的是将端午时节极盛的阳气利用艾叶通达于体内,从而实现胜于平时的补养功效,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端午后,湿热交织,湿邪困脾,脾胃疾病的病人也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胸脘痞满、头重困倦、肢体沉重、食少纳差、大便塘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症状。针对这类人群,可以选择专业的中医院进行艾灸治疗,辨证施治。


四、五禽戏,八段锦,畅通气血促睡眠

端午节划龙舟内涵是提倡体育运动,让人在适当的运动中舒展胸怀、排解积郁,保持愉悦畅快的心情。

除了历史纪念意义,划龙舟在中医养生方面也有科学依据。端午时节天气湿热,人体气血运行不顺,容易让人心情不舒。划船过程中腰腹的前后俯仰动作,能较好地锻炼腰腹部肌肉,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改善腰肌劳损、肌肉僵硬等问题。

无法参与划龙舟这一活动的市民朋友,可以改用五禽戏、八段锦或其他自己喜爱的运动畅通气血、缓解压抑紧张情绪,改善睡眠。


五、艾叶菖蒲是良药,是美食

端午享用药食两用食物的历史悠久,其中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要数艾叶和菖蒲。插艾叶、挂菖蒲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同样也是端午吃食的原料之一。

1.艾叶

《本草品汇精要》曰:“艾叶主灸百病”;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在湖北、浙江一带,民间流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谚语。

(1)艾姜蛋:艾叶10克,生姜15至30克,鸡蛋2个。

做法:将艾叶、生姜与带壳鸡蛋放入适量水中煮熟后,去壳取蛋,放回锅中再煮片刻,去药渣,或咸、甜调味,饮汁吃蛋。此方有温中通脉,散寒止痛功效。

功效:此方有温中通脉,散寒止痛功效。主治脘腹冷痛,行经腹痛,月经失调,带下症等。

(2)艾叶饼

做法:将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

功效:艾叶饼具有美容功能,是产妇坐月子的理想点心,对感冒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艾叶红糖饮:艾叶15克,生姜5片,大枣5枚,红糖15克。

做法:加水同煎代茶饮。

功效:温经脉,祛寒湿。主治寒湿凝滞痛经。

2.菖蒲

菖蒲,味辛温,有芳香“药气”挥发,被视为治邪灵物。《本草经》曰:“菖蒲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1)菖蒲酒

做法:菖蒲适量,用度数较高的白酒浸泡,早晚饮用。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入其他中药食材,酿一壶“对症下药”的端午蒲酒。

功效:菖蒲酒具有提醒开窍、化痰和胃、强身健体的功效,可用以治疗老人的筋骨不利、风湿疾病、神魂痴呆等。

端午节既是吃货的节日,更是保健养生的一个中药时间节点,以端午为开端,做好养生,全年受益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