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我,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什么,作为一名在深圳市中医院大急诊天团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江湖,我是这么回答的: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医生,首先具备面对沧海横流时能勇敢向前的勇气,和面对泰山崩于眼前能面不改色的静气。有了这两点,才能适应时时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急诊科工作,而后才能谈起医术技巧的打磨与提升。
8月28日清早的一场大雨带走了地面蒸腾的热气,但是却给天地间带来一股憋闷的潮气。普普通通的一天,深圳市中医院的急诊科大厅仍是一派忙碌的场景。面带不适表情的就诊患者与步履匆匆的医务人员来回穿梭,构筑出一副忙碌有序的画面。然而,这幅景象随即被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打断。
午间11时许,120急救中心接到求助电话。
工人:“是120吗?不好了,咱工地的工人师傅在工作时不慎触电倒地,已经失去意识及反应,急需医疗救助。”
急救中心:“我们马上到!”
午前11时25分,急诊科院前急救人员赶到现场。
经过简单的检查发现: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功能丧失、心脏处于室颤状态、有效循环丧失。
然而,幸运女神再次照顾了有准备的人。患者的两位工友都接受过深圳市急救中心组织的急救培训,他们一边报警一边轮流进行心肺复,急救措施为医务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当急救人员到达后,第一时间采取电击除颤,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紧急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的措施。经过积极抢救患者于现场恢复自主心率。院前急救人员随即快速转运并通知科室同事启动应急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准备迎接患者。
救护车拉着警笛在雨后湿漉漉的地面上疾驰而过溅起大片的水花。
另一边,中医院急诊科已经严阵以待。已经清空了从医院的大门口到急诊接诊平台的道路。急诊抢救室里面高级生命支持所需的仪器开机调试好状态,医生、护士全部严阵以待。力求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进行最佳的救治,期待患者有着良好的预后。
11时41分救护车到达急诊科。快速将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
当班医生与院前医护完成交接,快速进行再次评估,此时的患者仍然意识丧失,但已存在有效循环,呼吸仍不规律,偶见肢体抽搐。立即为患者连接呼吸机、心电监护,同时完善床旁心电图及生化检查,并第一时间行股静脉置管、药物对症治疗及亚低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午12时左右恢复自主呼吸,意识逐步恢复。目前转入ICU进行进一步治疗。
这次紧急事件完美呈现了院前急救中至关重要的“生存链”
什么是“生存链”?
生存链由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呼救)、早期高质量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和康复六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第一目击者(患者的工友)、急救调度、院前急救医护、急诊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这也体现了救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的合作和责任感。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急诊科 刘禹翔、张文苑、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