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接触过这类“小可爱”,出现发热要警惕

发布日期:2023-10-30

近日,一向身体健康的张先生出现了持续高热,最高体温到40℃!原以为是感冒发烧的他,在家服用了退热药后效果却不明显,于是前往当地医院进行胸部CT检查。检查显示张先生右肺下叶炎症,伴节段性肺实变,同时还出现了活动后气促、心跳明显增快等症状,为此家人急忙将张先生送往深圳市中医院感染内科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医生根据用药经验及症状、影像学表现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张先生的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甚至出现了气喘,呼吸频率、心率明显加快。

于是复查胸部CT,CT提示双肺炎症,右肺下叶局部实变,血气分析示氧分压54mmHg(正常值为80至110mmhg),已经达到呼吸衰竭的诊断,需通过氧气面罩高流量氧疗才能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


(复查胸部CT)


张先生在治疗多日后,症状缓解仍不明显,考虑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相关,为了明确病因,医生立即为张先生预约了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并予肺部感染病变位置行肺泡灌洗,所取标本送检高通量测序(NGS),最终张先生被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经询问,张先生曾到过菜市场近距离接触生禽店,医生随即更改治疗方案,予以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经过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张先生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复查胸部CT可见病灶吸收,成功逆转疾病进程。


 

(治疗后查胸部CT)


一、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感染。除了鹦鹉等鸟类外,禽类也是常见传染源,尤其是野生禽类,接触患病的哺乳动物也可感染该病原体,但其中也有10%~27%的患者无禽类接触史。

人传人的病例非常罕见,仅有个别报道。人类主要是通过吸入鸟类的粪便、尿液、分泌物、羽毛等感染,比如看养鸟、逗鸟、观看杀禽类、路过养鸡场等都有可能引起感染。


二、鹦鹉热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感染鹦鹉热后不能获得稳定的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

2.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接触感染。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或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

3.人群之间传播。并不常见,一般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其死亡前48小时内,多因严重咳嗽、咳痰,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有可能造成周围密切接触人员的感染。


三、感染鹦鹉热后有什么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潜伏期为5至14天,可有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早期轻症基本表现为类流感样症状,如发热、畏寒、乏力、头痛,呼吸道症状如咳嗽,轻症患者多为干咳,重症患者咳痰。

鹦鹉热典型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非典型肺炎。肺外表现(少见,<5%)主要有皮疹、心动过速、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颅神经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肾炎、胰腺炎、甲状腺炎、肝脾大、横纹肌溶解等。


四、鹦鹉热要如何预防?

1、出门戴口罩,勤洗手。

2、居家保持环境通风。

3、养鸟爱好者要注意保持养鸟环境的卫生,每日打扫鸟笼,在清洁粪便时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鸟笼应悬挂于室外通风处;

4、进入活禽市场交易时要保持距离,注意手部卫生,食用禽类时要彻底煮熟。

温馨提示:如果出现高热不退,要尽早就医,有活禽或特殊生物接触史,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

参考资料:

1.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医脉通抗感染。



科普指导:感染性疾病科 刘磊、黄娜钟、培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