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脑卒中的俗称(以下统一使用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从而导致残疾,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
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大量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
30岁及以上公民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压检测,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一旦确诊高血压,应积极配合所在地区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
二、如何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防治脑卒中。
1. 高危因素自我筛查
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脑卒中的疾病等。
2. 控制好血压
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血压1次,同时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3. 控制好血糖
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
4. 控制好血脂
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至6个月测量1次血脂。
5.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卒中风险。
6. 健康饮食
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
7. 科学运动
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至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约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锻炼。
8.积极治疗有关疾病
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如:心梗、房颤、外周动脉疾病等。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定期体检复查,接受专科医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9. 戒烟
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应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三、发生脑卒中怎么办?
时间就是生命,及时发现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患者在发病后要立即拨打120,并到距离最近的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卒中中心医院,立刻进入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及时得到溶栓、取栓等急救,减少卒中致死致残的发生。
康复治疗的意义:
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生活。康复治疗就是综合应用各种治疗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脑卒中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患者可以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国卫办医急函〔2023〕372号)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