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产后宝妈们注意了!腹直肌分离康复看这里

发布日期:2024-01-07

产后女性是腹直肌分离的高危人群,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阴道分娩中的60.3%的产妇和剖宫产中的70.8%的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1]。产后发生腹直肌分离的概率约为30%~70%,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产后半年的发生率仍然达到45%左右[2],会严重影响产妇盆底脏器功能,导致盆底肌松弛;同时,传统产后“坐月子”的方式也会大大减少产妇运动量,延缓腹直肌分离的恢复。

日常生活中,腹壁对人体至关重要,若发生腹直肌分离,会对腹腔脏器支撑、骨盆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弱化腹部肌群,造成或加重骨盆和腰椎损伤。

研究发现,腹部肌群弱化会使周围肌肉做出代偿性超负荷工作,引起腰背部疼痛的同时,造成盆底组织薄弱,严重者可形成腹壁疝。在孕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将腹肌拉长,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这种现象被称为腹直肌分离,会直接导致腹壁松弛。病情重者可导致腹壁疝的形成。腹直肌分离的程度越深,腹部肌肉越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就会越小,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腰背痛。

触诊确定脐水平连线与两侧腹直肌的内侧缘的交点,使用软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2cm者即诊断为腹直肌分离。①正常:2指以内(含2指)②需改善:2-3指③需就医:3指以上:如果两侧肌肉的距离大于3指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有可能会引起疝气(小肠从腹壁突出到体外),需要及时就医,必要时手术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中医传统治疗为基础,辅以现代产后康复治疗。康复越早效果越好。

1.中医疗法:在人体经络腧穴的原理上,运用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治疗手段帮助产后腹直肌恢复。

2.手法治疗:根据产妇腹直肌分离的程度不同,对其进行专业的产后康复手法治疗,此过程中安全、产妇易于接受坚持。

3.产后康复指导:为产妇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产妇完成处方内治疗动作及每日运动时间、强度、频率等。产妇复诊时,根据其改变的身体情况更改运动处方。

4.物理治疗:引进目前国内先进的产后综合治疗仪,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中频治疗仪、蜡疗等)多方位且有针对性的恢复分离的腹直肌。



参考文献:

[1]区晓贤,刘雨汇,潘金凤,韦思似.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康复,2023,38(11);674-678.
[2]黄梅英,陈细玉.电刺激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产后形体恢复的影响[J].黔南民族医专报,2023,36(3);215-217.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一门诊针灸科 曹雪梅、丘江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