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针灸的疾病谱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因其“简、便、验、廉”的作用特点,广受患者欢迎。
平常老百姓口中的“针灸”一般就是指针刺治疗,俗称“扎针”。“针”的古体字为“鍼”,金字旁为“咸”,《易·咸卦》彖曰:“咸,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即交感、感应,实际上针灸治疗就是医患互动沟通的过程,只有医患双方配合好,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后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又要如何配合呢?
一、针灸前
1.知识储备:
了解针灸的基本治疗过程,包括得气、疗程、治疗频次、留针时间、晕针等。
Tips:
得气:指针刺穴位后,患者感到有酸、麻、胀、重,或热、凉、痒、抽搐、蚁形或其他针感传导及扩散等感觉。(注:并非每个患者每个穴位都会出现以上感觉。)
针灸疗程:通常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根据具体的疾病及患者身体恢复情况确定。
治疗频次:一般情况下针灸治疗频次为2至3次/周,急性病症也可每日治疗。
留针时间:留针时间取决于患者病情,一般毫针每次留针20至30分钟,也有不留针的情况,例如岐黄针、刃针、小针刀等。
晕针反应:在针灸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全身出汗,甚至晕厥等症状。(注:晕针常发生于患者过度紧张、空腹状态时,出现时不必惊慌,症状一般在数分钟内缓解。)
电针疗法: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低频脉冲电流的治疗方式,可能引起局部肌肉跳动感,属于正常现象。
2.着装要求:
针灸治疗时尽量穿上下分体式开襟衣服,要求宽松舒适、低领阔口。
3.状态准备:
针灸前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治疗前可以通过舒缓呼吸调整身心状态;不能在过饥、过饱、过劳或醉酒的状态下进行针灸;建议在针灸治疗前去卫生间排空膀胱,避免留针期间出现不适。
二、针灸时
1.静心守神:
留针期间不要玩手机,建议闭目养神,静心感受身体变化,配合练习呼吸吐纳有助于加强疗效。
2.避免活动:
针灸时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留针期间扎针部位不宜活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
3.避免烫伤:
使用艾灸或神灯时,保持局部舒适的温热感,如果觉得温度过高,及时告知医生调整,避免烫伤。如患者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更要提前告知医生,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烫伤。
三、针灸后
1.仔细检查:
拔针后检查有无漏针、穴位流血、皮下出血等情况。拔针后穴位少量出血、皮下出血属于正常情况,建议用棉签按压2至3分钟。
2.预防感染:
针灸后一般2小时内穴位处不要见水,若使用火针、埋线、刺络放血,穴位处一般当天不要着水,以免针眼感染。
3.避免着凉:
针灸后不可立即洗澡、洗头、游泳,接触冷水、外出吹风或吹空调,否则患者可能出现外感症状或症状加重等。
4.充分休息:
针灸后可适当进行肢体伸展活动,喝温开水,建议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应酬饮酒。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刘凡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吴佳苹



